观点
用水资源安全保证粮食安全
□河南省水利厅农水处调研员李斌成:
根据河南省水利部门编制的2009年至2020年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改造规划,需要总投资204亿元,年均需要投资17亿元,但近几年的年均投资只能达到2亿多元,完成投资需要上百年,但水利设施的使用年限平均只有15年,也就是说,旧的没修完,新的又要修了。
□陕西省防汛抗旱办副主任翟大明:
目前很多地方没有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抗旱投入机制,许多市县均无财政专项抗旱资金,严重影响抗旱减灾措施的有效落实。此外,提高抗旱能力还应加强干旱管理的立法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后,更具体的条款尚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法规体系。
□河南省水利厅农水处干部周月红:
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一大原因是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取消后形成的巨大欠账。河南省2004年全面取消“两工”以前,每年“两工”投入折合资金30至40亿元,这项亏空有待弥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风田: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的投入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全国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投工量,1998年超过100亿个工日,2003年减少到47亿个,2004年不到30亿个,即使每个工日只按10元计算,今后我国每年仅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缺口都要超过700亿元,而如果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折算,则至少5倍于此。
□河南省防汛抗旱办副主任魏振峰: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们需要重视“水安全”,“水安全”需要更多的“软件”支持。比如,应该加强信息化预警技术研发。目前我国干旱的信息化管理及预警能力十分薄弱,尚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干旱管理数据库,旱情监测信息和指标体系很不健全。需要制定数据共享法规,打破多年来形成的行业信息不共享局面,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研究综合的旱情指标体系和预警参数。记者 董振国 陈钢 李钧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