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正在四川考察工作的胡锦涛总书记不顾山路崎岖,沟深坡陡,乘车专程来到白塔村,同老乡拉家常,实地察看饮水情况。“了解到你们饮水困难,我们很揪心!”胡锦涛对村民们说:“虽然在北京,但一直惦记着你们!这次就是特地来看一看。”
当了解到当地已开展人饮工程大会战、近3万名最缺水群众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时,总书记十分欣慰,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使这些地区的群众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内容。让西部地区老百姓过上富足舒心的日子,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题中之义。这些年来,西部地区民生工程迅速推进,百姓生活越过越好。
胡锦涛总书记曾长期在西部地区工作,对西部地区怀有深厚感情。内蒙古、陕西、贵州、青海、云南、新疆、甘肃、四川、宁夏……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20多次深入西部地区考察。每年全国两会,他总要专门到西部地区省区市代表团同代表们座谈,共商西部发展大计。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
2006年7月1日,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日子。这一天,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青藏铁路沿线时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努力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像青藏铁路一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上百个重点工程陆续开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陆续建成,成为我国西部广袤土地上的新地标,无一不在深刻改变着西部地区的面貌,标注着西部大开发10年不平凡的奋斗历程。
改善干旱少雨、沙漠肆虐、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恶劣环境,西部大开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都赋予了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任务。
中央明确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顶风沙,走荒漠,登沙丘……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深入西部环境恶劣的地区考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2007年4月在宁夏考察时,他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绿色不断延伸,生态屏障建设正使西部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退耕还林累计实施4亿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1.27亿亩,西部地区生态屏障得以巩固。
如何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走出一条新路子,是党中央十分关心的课题。
2003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看到这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等取得了新的成绩,十分高兴。他说,欠发达地区要善于从本地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既具有市场竞争力又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
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装备制造、特色农牧业、旅游产业……10年中,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些特色优势产业,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引擎,成为西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等重点经济区,正加快形成引领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胡锦涛总书记心系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多次到西部地区考察,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同广大干部群众共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更好发展的良策。
在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中,党中央继续坚定不移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央扩大内需投资43%以上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振兴、技术创新和灾后重建等领域,并且带动了地方和社会资金投入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比预期的要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成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
民族团结是做好西部大开发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2009年8月25日,正在新疆考察工作的胡锦涛在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大会时明确指出,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201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会议还对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201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
随着政策有力推进、措施贯彻落实,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也得到更多实惠。
在党中央关心下,经过10年不懈努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