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
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力
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
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
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
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
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
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示范区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资源优化
配置结合起来,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
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支持先行先
试,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促进各类
企业及要素资源向示范区有序转移。
主动承接,优化升级。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
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发展重点,积极主动承接产
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
新中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
合作结合起来,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
动承接方与转移方两个积极性,注重区域内科学布局、有序
5
承接,促进与长三角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可持续发
展结合起来,既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承接,集
聚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又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
约集约利用资源,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排放的落
后生产能力转入,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二节 战略定位
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积极
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
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
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
起的重要增长极。
合作发展的先行区。创新合作机制,深化与长三角分工
合作,在设施对接、园区共建、信息互通等方面率先突破,
在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先行探索,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
化配置,加快与长三角一体化步伐,把示范区建成长三角产
业拓展优选区,形成与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共
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科学发展的试验区。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
新思路,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高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强化与
长三角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
途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
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缩小发展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探
索体制改革新举措,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加快产业集聚,加速规模
扩张,推进结构升级,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使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东部、辐射中
西部的重要平台,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承接产
业转移,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
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
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带动安徽发展、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 年翻一番以
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
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汽车、钢铁、有色、机械
设备、化工、建材、家电、农产品加工八大优势产业在全国
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
日趋完善。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
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
与长三角全面对接,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开
发园区,外来投资、外贸进出口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
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
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体
系基本形成,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
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
保持良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
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稳步下降,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
放率达到100%。巢湖整体水质得到改善,长江干流水质稳定
在Ⅱ—Ⅲ类,出境断面水质保持现有水平。
到 2020 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
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
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
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
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