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并非第一选择
和乔喜这些"散兵游勇"相比,有着政府支持的太矿的日子似乎要好过一些。
2009年5月15日,包括焦煤、同煤等五大集团在内的省内20家煤炭企业与太重等8家煤机制造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协定相互扶持,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
此举被视作山西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首次实现实质性的战略合作,在山西进行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的大背景下,具有跨行业合作的典范意义。
外界普遍认为,协议的签订,将让太重等企业从此衣食无忧。但事实上,在这次纯市场化行为的竞争中,国企亦难言轻松,尤其是在市场份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见证双方合作的陈川平副省长也一直强调:"这一战略协议并非一种地方保护主义,不是对省内煤机制造企业的'护弱',相反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言下之意很是明了,煤机企业不能坐享省内市场,而要实现产品的不断升级,创新服务理念和模式,依靠竞争力拓展省内、省外两个市场。"
其间,《山西日报》发表评论说,"合作的关键在于煤机企业的竞争力如何。"
事实上,即便是签署上述协议,也并不代表太重就能占据所有,目前巨大的市场份额,即便是大企业也没有能力一口吞下。
"并不是所有被整合的矿井都要同时开工,得按部就班来,就算是换设备,也得尽量推迟。"山西一煤企领导说。
煤企领导的话不无道理,尽管他们手里攥着大把的钞票,但用来更新设备,显然并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
同时,记者也从部分煤企获悉,即使更换设备,也优先考虑外国的品牌,山西品牌并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这样的情况,生产煤机的国企们也有所了解,一位国企人士在接受 《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完全市场化的行为,国企也没有太大的优势。"
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考验下,即便是国企,也只能靠自己的实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