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建设,凸显五大成效
(一)干线航道建设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
十年来,在长江干线重点实施了长江三峡库区航道及航运设施淹没复建工程、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库区航道可通航3000吨级船舶或万吨级船队;重庆至宜宾段370公里航道水深由1.8米提高至2.7米,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同步更新航标设施,实现了昼夜通航,航道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大幅度提高。
十年来,在西江干线重点实施了桂平二线船闸工程、贵港至梧州航道整治工程、长洲水利枢纽一线、二线船闸工程等重要项目,实现了南宁至广州847公里全线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水泥厂、电厂等企业纷纷落户西江两岸,大型水泥厂建设形成的水泥年运量达3000多万吨。
干线航道的建设有力促进了沿江产业带的形成,优化了沿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沿江经济和内河水运进入了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阶段,加快了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为西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
图六:川江新航路
(二)通航河流梯级渠化工程促进了水资源综合利用
十年来,按照“综合利用水资源,航电结合,联合建设,滚动开发,全江渠化,发展航运”的内河水运发展新思路,嘉陵江15级梯级渠化开发工程全面展开,共投入资金273.6亿元,设计总装机266.2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16亿千瓦时。目前四川段的马回、东西关、红岩子、桐子壕、金银台、新政、金溪等7个航电枢纽已建成,小龙门、沙溪、凤仪场、青居、苍溪、亭子口等6个航电枢纽正在建设;重庆段的草街、利泽2个枢纽正在建设。工程的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沿江矿产资源开发,提高了能源供应能力,加快了沿江城市经济的建设,沟通了两岸经济交流,改善了沿江城市水环境、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农田灌溉条件,带动了水产养殖业发展,同时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图七:重庆嘉陵江草街枢纽工程
(三)支流航道和码头建设带动脱贫致富
十年来,在南、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实施了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贵州段航道整治工程、红水河羊里码头工程、赤水河航运工程等一系列建设项目,有效带动了两岸经济的发展。通航河流两岸34个贫困县发生了巨大变化,如罗甸县财政收入上升了50倍;余庆县的一座座新兴的集镇矗立在乌江岸边,借船出海,以港兴镇;北盘江沿岸老百姓积极种植柑桔等经济作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赤水河沿岸的习水县、古蔺县煤炭每年多运出100万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近5亿元。内河航运建设促进两岸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图八:航行在红水河上的引航船和运输船
(四)大型专业化泊位和港区的建设支撑了重点产业发展
近年来,投资49亿元,分三期实施的重庆寸滩枢纽港区建设了9个3000吨级集装箱泊位,提高了港口吞吐能力,极大的促进了重庆水运的发展,2008年全市90%以上的进出口外贸物资通过水路运输完成,推动了内陆首个保税港区—重庆寸滩保税港区的建立,有力促进了重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为中西部加快开放的推进器。
图九:寸滩港一期工程
2002年建成的一次起调能力550吨特大重件的乐山大件码头,是当时我国起吊能力最大的特大重件码头。乐山大件码头建成以来,先后承运了以单件净重497吨三峡右岸第一台转轮为代表的多批次国家重点工程大件物资。2000年至2008年,水路完成重大件运输共计538批次、13.39万吨,为四川重大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极大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十:乐山大件码头
(五)船舶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十年来,西部地区加快推进船舶标准化工作,一批适合新型运输方式的专业化运输船舶得到快速发展,西部的船舶平均吨位由74吨提高到247吨,其中重庆市的船舶标准化工作效果最为明显,2008年,全市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300吨以上,居全国内河之首,是1999年的20.3倍。船舶单位能耗明显降低,由1999年的7.6千克/千吨•公里下降到2008年的3.1千克/千吨•公里,降幅达59%,共节约燃油近40万吨/年,节油效益达21亿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