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5日电 据香港经济导报报道,欧美各国引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如预期,全球通胀形成的条件尚不具备。
报道详细分析了欧美各国之所以引入“量化宽松”政策的原因。并且举出了成功的例子日本。2001后日本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长达五年之久,政策思路、理论框架、具体措施及实施途径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各种数据完整,效果一目了然。但是,日本当年量化宽松的规模与当今欧美向市场注资数额相比要小得多。两次“量化宽松”的规模及外部环境不同。
日本实施“量化宽松”后出现了Carry Trading,推动各国房地产价格、大宗商品价格及股票价格暴涨,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的出现。但是此次欧美实施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发生这些情况。究其原因,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进程,加上金融监管的加强,导致机构投资者借贷投资规模缩小,金融市场资金需求不如从前。
报道称,从通胀形成机制看,短期内出现全球通胀的条件并不具备。去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86万亿美元,中国也增至1.62万亿美元。未来,中国新投资形成的产能还会陆续进入市场。更让人担心的反而是产能过剩问题,如今年6月美国产能利用率只有68%,中国产能过剩更引起高层的关注。在全球总供应超过总需求下,通胀机会应该不大。 (应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