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通胀隐忧尚未构成现实压力当下是启动资源价格改革的良机
在4万亿投资的强力刺激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已基本确立,但通胀预期、产能过剩、全球此起彼伏的“退出”声使得中国经济前景依然充满变数。
在近日举行的“2010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包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内的多位经济学家均建议,在通胀尚未构成现实压力的情况下,应抓住良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减少对外贸出口的依赖,同时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披露信息称,今年后几个月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这一政策信息使得投资者更加关注中央政府将如何“管理通胀预期”。
尽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管理通胀预期”,但贾康指出,其中“预期”二字非常重要,表明我们尚未面临现实的通胀压力。近期财政部公布的9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当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3%,重回全球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在贾康看来,今年财政收入增长应该和GDP增长在名义指标上同步,有望达年度8%的增幅。
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目前既有推动价格上涨的压力,同时也有抑制价格上涨的因素,通胀也许并不值得过分为之担忧。但也有经济学家担心,粮食价格上涨未来可能构成通胀压力。“大家不必担心因粮价、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通货膨胀。这个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出席论坛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一到三季度,粮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韩俊表示,今年以来,粮食市场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价格下滑,国家不得不通过大规模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以稳定粮价,维持农民的生产意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宋国青教授此前的测算亦显示,四季度价格增长速度可能为零,甚至出现负增长,亦即小幅通缩。
尽管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已基本确立,但夏斌指出,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必须扔掉对美国消费需求的幻想,转向扩大内需,切实调整经济结构。
“美国人减少消费,对于原来靠大量出口维持增长的国家来说,相当于突然减少了最大的一块消费需求。中国如何才能恢复过去9%至10%的高增长?必须靠扩大内需,扩大国内需求。”夏斌说。
全球金融危机前,贸易顺差对中国GDP的贡献率达35%,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达66%。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让西方国家消费者捂紧口袋,中国产品出口大幅下滑,今年进出口数据同比一直保持两位数负增长。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外贸对GDP的贡献为负3.6个百分点。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教授卢峰此前表示,进出口今年对中国GDP的贡献几乎接近零。
“应该在维持中国社会能够接受的较低的增长水平的情况下,主动加快经济调整,不要抱有幻想。”夏斌认为,主动加快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消费上,解决“高储蓄、低消费”的问题。消费如果真正能上来,产能过剩的问题也相对好解决。
中国政府刺激内需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启动“家电下乡”。但截至目前,家电下乡的效果远未达到预期。韩俊说,有关部门最初制定的三年“家电下乡”目标是销售额8000亿元人民币,后来两次下调至3000亿元。今年1~8月,在农村地区销售的家电共计326亿元,目前看,全年要达到800亿元非常困难。
他透露,中央政府选定的下一个刺激农民消费的热点是农民住房。今年中央财政拿出40亿元,在全国23个省份支持农民进行危房改造,一户补贴1万元。理论上测算,仅山东潍坊一个地级市,三年即可启动消费300亿元。
贾康认为,在中国经济尚未完全走出低迷期的情况下,目前谈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时过早,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有必要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就像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一样,财政政策也需要适当微调,转向侧重于经济结构调整。
“通胀尚未构成现实压力,目前并不用发力对付通胀,这给了我们非常宝贵的时间窗口,更应该注重用我们的经济手段促进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贾康说。
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是启动资源价格改革。逐步理顺扭曲的资源价格体系,推动资源税赋关系调整。“财政政策必须在资源价格改革方面承担起重要责任。”贾康说,前几年曾经反复讨论过资源税费改革,但一直找不到恰当的时机启动,而目前正当其时,应该抓住这个时机。
尽管短期内通胀压力并不明显,但对于通胀预期仍需提前应对。货币和信贷政策如何调整,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明年在保持基本稳定、不出现大起大落的前提下,如何使货币信贷的增长势头平稳回落,这是关键。”夏斌认为,信贷应该支持4万亿投资项目完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可能继续保持今年9万亿的信贷规模。(程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