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基本公共事业性服务均等化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西北五省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政府投资和政策倾斜,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两基”目标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尤其是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培养了大批具有专门技术和较高职业道德的技术工人,提高了全民素质。五省区科研研究经费不断增加,科技研究成果不断扩大。以甘肃为例,2008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26.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2.84亿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88项,比上年增加40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五省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电视台、广播台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增加。2008年底,西北五省区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此外,人们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城镇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
2006年底,西北地区养老保险金支出额为303.8120亿元,仅为东部和中部的11.09%和24.97%。虽然有较大差距,但从西北十年发展历程看,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西北医疗保险支出2006年达到108.1629亿元,分别相当于东部的13.43%和中部的47.8%。社会保障覆盖人数逐年增加,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条件逐年改善。以新疆为例,2008年新疆城镇居民中有63.80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自治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县(市)有89个,比上年增长2.3%;覆盖农牧业人口1005.9万人,比上年增长3.3%;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有950.30万人,比上年增长12.2%。
(六)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
2007年底,西北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92.98亿元,第二产业为6636.71亿元,第三产业为4728.87亿元,三者之比为13.6∶50.4∶36.0。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上看,西北从1998年的58.67∶15.96∶25.37转变为2005年的52.84∶16.4∶30.76,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5.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0.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5.39个百分点(见表3)。十年来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各省区政府加大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建设,构建了布局比较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发展了县域经济,培育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了产业集群。城镇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000年城镇人口占西北地区人口的30.7%,而2006年达到36.93%,上升了6.23个百分点。
(七)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十年来经济总量增长超过3倍,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98年,西北五省区的GDP为391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达到16208.96亿元,增长了3.14倍,占全国的比例为5.39%。除了2001年和2005年增长速度有点下降外,西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加快。这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仍低于东部11个省份。西北区域经济增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后期增速要明显高于前期(见图1)。这表明“西部大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从人均GDP看,2008年,西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129.4元,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934元)。五省区中,新疆人均GDP最高,达到了20279元;甘肃最低,为11866元。十年来,西北五省区人均GDP呈现出与全国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的良好趋势,显示了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北五省区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方面已取得了良好成效。 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与全国基本保持同步 1999~2007年,西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501元增加到2804元,年均增长8.3%,基本上与全国保持同步。五省区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最高的新疆和最低的甘肃相差854元。同期,西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02元增加到10445元,年均增长11.2%,甘肃省首次超过100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且各省区差异不大。1999~2007年西北五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393.9亿元增加到3923.5亿元,年均增长12.8%,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