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增强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十年中,西北地区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和京津风沙治理等工程。特别是2006年以来,西北五省区积极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统筹兼顾,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转变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过度依附性和掠夺性的生产方式,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甘肃省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累计造林达到134.3674万公顷,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自然保护区数量逐年增加,近三年来甘肃省崆峒山、连城、小拢山、安南坎、盐池湾5个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排名全国第12位,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位,省级自然保护区排名全国第六位。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初显。
目前,已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8年底,已建成禁牧搬迁社区小城镇9个;完成退牧还草2560万亩;完成13个县的森林防火体系和3个县的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完成地面鼠害防治8100多万亩、地下鼠害防治670多亩;完成封沙育草4.39万亩;治理黑土滩面积2万多亩,建成人工、半人工草地6000亩。此外,青海湖连续四年湖面面积增加。新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83.5190万公顷的造林面积,有效地改善了新疆的生态环境。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区已经开始有效缓解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截至2006年底,兵团拥有森林资源2600万亩,其中人造林510万亩、天然针叶林210万亩、荒漠胡杨林125万亩、荒漠灌木林1820万亩。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08年新增废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削减量3.16万吨,新增废水污染化学需氧量削减2.44万吨。宁夏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两项工程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趋势。
2000~2006年,全区森林覆盖率由8.4%上升到9.84%。截至2007年底,宁夏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18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7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68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国家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0.61亿元。陕西省“十一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实施两年多来,已实现时间、任务过半。
至2008年6月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71.8平方公里,占任务的50%。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26.41千公顷,营造水保林740.69千公顷,种草263.41千公顷,实施封禁治理326.67千公顷,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27447处,建设淤池坝2015座(其中骨干坝230座)。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保护也取得新的进展。到2007年底,陕西秦岭地区关停排污不达标企业65家,废水达标排放率由59%提高到87%,污水排放总量减少35%。截至2006年底,西北五省区配套荒山荒地造林51.85万公顷,1847.29万公顷的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京津周边地区土地沙尘化趋势也得到初步遏制。
甘、青、宁、新、陕的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66%、4.40%、6.08%、2.94%和32.55%,造林总面积分别为14.5914万公顷、0.5385万公顷、5.5400万公顷、11.3808万公顷和19.6190万公顷(见表1)。西北五省区还建立起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此外,西北地区一直十分重视工业“三废”问题的治理。十年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推广先进技术,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企业,使工业“三废”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截至2006年底,甘、青、宁、新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79.08%、48.65%、64.76%和62.08%。甘肃、青海、宁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烟尘控制面积分别为27.90%、29.48%、54.07%和480.3平方公里、72.3平方公里、215.90平方公里。
(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1999年西北进出口总额为46.08亿美元,2007年达到282.79亿美元,年均增长25.4%。除2002年为负增长外,西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连续增长较快(见表2)。1999年西北地区外贸依存度为10.06%,2007年为19.77%,上升了9.71个百分点。五省区中,新疆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均为最高,2007年分别达到137.0亿美元和9.58%,而青海仅为6.12亿美元和0.1%~0.5%。同时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量有所下降。
(四)区域一体化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良好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五省区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分区的增长极体系和发展重点不同的产业带体系。甘肃的有色金属、宁夏的煤炭、青海的盐类矿产、新疆的黑色金属、陕西的天然气构成较好的地域组合,使得西北区域成为我国西部能源、重化工基地。甘肃和陕西积极筹划关中—天水经济区,该经济区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五市一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总面积为6.96万平方公里,以通过西安的辐射作用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宁夏和青海分别以省会为中心,通过省会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新疆通过深入推进扶优扶强战略,围绕乌鲁木齐国际商贸城和都市圈建设,把昌吉、阜康、米泉建设成为乌鲁木齐的卫星城市和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地区能源、矿产、特色农牧业、旅游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特色优质农业方面,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发展了畜牧、棉花和中药材生产,尤其是加快了肉牛和肉羊的生产。甘肃的土豆、陕西的苹果、新疆的彩色棉花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在特色旅游业方面,西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甘肃的敦煌莫高窟、青海的青海湖、陕西的兵马俑、新疆的喀纳斯湖,还有西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截至2007年底,西北地区的旅游收入达到了8.63亿美元。虽然与东部相比差距较大,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冶金及油气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