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连续不断的监测表明,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不会诱发破坏性较大的地震。
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勘测研究院地震研究监测处主任、高级工程师曾新平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地质构造环境看,三峡工程所在地及其附近的断裂规模不大,历史活动不活跃,现今活动性也不大。国内权威专家经过论证、评估后认为,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诱发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曾新平介绍说,早在1958年,我国就持续不断地对三峡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监测,为三峡工程坝址的选择提供了完备的数据与资料。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论证和监测资料表明,三峡蓄水可能诱发的极限地震为5.5级至6级,破坏性不会很大,而且,可能发生这种极限地震的断裂带分别位于仙女山和九畹溪附近的深山老林,对三峡工程和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小。
据介绍,三峡工程动工以来,有关方面于1996年和2001年先后两次对三峡地区的地震监测台网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24个遥测台站和14个人工台站对三峡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着全天候监测,并建立了完善的地震防控应急预案。
曾新平说,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以来监测数据表明,蓄水后库坝区微震频度明显增加,且与库水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迄今为止所发生的水库地震的地段都在预期范围之内,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岩溶与矿洞分布地区、震级小于3级的浅层微震。2008年11月发生在湖北秭归县境内的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也只有4.1级,远低于预期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