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机构预测,7月CPI连续第6个月负增长的可能性最大,但基本上已经见底,CPI有望在四季度转正。
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滕泰表示,目前的经济依旧处于企稳复苏阶段,还受到通货紧缩的影响,或者说是通货紧缩与资产泡沫并存的状态,还不能判定一定会出现通胀,现在更需要关注的是通缩。
“在财政政策和信贷投放双重刺激下,我国经济已逐步企稳,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底部运行,未来通缩的状况会有所好转。今年以来近7.5万亿的新增信贷规模,M1、M2环比创历史新高,但下半年的增长率会显著下降。今年将会是经济触底、通货紧缩与资产泡沫并存的局面,虽然一定程度上会推高资产价格,但商品过剩能平抑货币过剩,大量的产能过剩降低了我国通货膨胀的风险。”滕泰进一步指出,“预计全年CPI为-0.5%,明年有望走出通缩”。
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字,今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8.46%,增幅比上年末高10.64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7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79%,增幅比上年末高15.7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0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6%。
滕泰同时指出,只有大量的过剩货币进入消费领域才能叫通货膨胀,资产泡沫不算,老百姓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正是因为它涉及到日常生活消费。比如90年代短缺经济时期,不但一般的消费品不足,连钢材、原材料这些都不足,甚至没有期货市场可以套期保值,所以只能抢购、囤积,进一步诱发恶性通胀,但是那个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中国现在这个阶段不需要担心通货膨胀。
“从经济学定义而言,当CPI增速达到3%,即进入通货膨胀;CPI增速超过5%,就意味着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铁刚表示。
正如庄健所说,2008年6月—7月粮食价格出现回落,推动了CPI的回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CPI的最为关键性的因素还是粮食。在中国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时候。很明显,比如说物价的上涨大体与国际因素相关。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庄健指出,通胀预期在2季度以来一直在讨论,目前有两个方面,国际因素和上半年信贷投放多,各项贷款增加7.4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这一数字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钱投到市场上传导到CPI上,但有时间;需求增长也快,持续很长时间,产能过剩,现在反应在资产市场上的现象扩展到一般消费品。此外,还有失业形势,美元泛滥,零利率政策,国际油价震荡上行,其他大宗商品,国际粮价上升,传导到国内,输入性通涨令人担心,明年消费品价格会体现出来,如食品价格,但到那时再采取措施就晚了。
“在经济回升过程中,物价的温和上涨是有利的。一方面物价上升可以改善企业盈利,使经济回升的微观基础更加健康;另一方面,物价的温和上升也有利于改善居民和企业的预期,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资和消费。”张铁刚强调,“不过在经济明显回升、增速进一步加快的同时,如果明年持续宽裕的流动性得不到有效调节,资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甚至出现较大泡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对此应当保持警惕。”
对此,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教授建议,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应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通过央行票据回笼货币,调整货币信贷投放结构。(马红雨马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