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头两个月,中国工业生产与消费同步创近期新低,其中1月-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创1997年有分月统计以来新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为2007年1月以来新低,扣除物价因素,也出现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首次明显放慢。从月度数据来看,工业生产和消费出现一定回暖迹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资料,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新低。由于2月当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由此可以推算1月增长为负。考虑到去年春节在2月,只有17个工作日,今年2月的工作日为21天,扣除季节性因素,2月工业增长实际低于11%。这一趋势与周边国家和地区1月20%以上的负增长相比,降幅明显相对较小。
国家统计局同时公布的资料显示,1月-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这一增长速度较去年12月的19%下降3.2个百分点,扣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动(即-0.3%),今年前两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真实增长为15.5%,也较去年12月的17.8%放慢2.2个百分点。
今年2月CPI同比下降1.6%,这是自2002年12月以来首次下降,亦创下自1999年6月以来的最大跌幅。由于总体物价持续走低,如果扣除物价因素,零售品总额实际增长15.8%,比去年全年提高1个百分点,也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显示老百姓在物价回落后实际消费能力有所提高。
考虑到2008年是闰年,2月份29天,按可比天数计算,1月-2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从调整前的3.8%提高到5.2%,提高1.4个百分点。实际上,去年前两个月实际工作日较今年同期多两天,如果以此幅度简单匡算,今年2月较去年多四个工作日,调整后的2月增速可能为7%左右,仅比去年12月的5.8%略高。如果再考虑到去年2月受冰雪灾害的影响,基数较低,今年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依旧保持在低位徘徊的态势。
由于国家统计局没有分别公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月和2月的数据,并不清楚2月消费增长是否快于于1月。工业增加值公布累计数和2月的数据,表明经济有所回暖,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没有公布2月数据,一个合理的推测是,2月增速可能慢于1月,再考虑到春节的因素,显示消费需求继续呈下行趋势。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铁刚认为,工业增加值增速逊于市场预期,对市场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此前公布的钢材产量和电力供应等数据推测,它理应要好于去年11月和12月份的数据。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较为合理,因物价相较去年在不断下跌,所以实际的增速应是微幅放缓了,但仍相对平稳。
整体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产生积极效果,企业层面的资金压力也得到适度缓解,这是积极的,令人鼓舞的信号。贷款增长将近1.1万亿元,主要还是票据,而且2月最后一周银行大量发放票据,导致票据贴现利率回调,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争抢市场份额的热情和对政策导向的积极反应。
但是,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放慢,可能与出口回落,外围环境不景气有关,显示工业依旧在低谷徘徊。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银行信贷增长也很多,且2月发电量也出现正增长,显示经济有趋稳的迹象。张铁刚表示,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已经有所显现,但国际以及外围因素目前还不明朗,至于何时探底回升,还要看国际环境的变化,因此今年3-4月份的数据尤为关键。(记者 马红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