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胡祖六 中新社发 廖文静 摄
只有坚持开放,中国才能够继续享受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我最近收到哈佛历史上第一个女校长福斯特的电邮。她忧心忡忡,因为哈佛大学是个私立大学,每年预算50%以上来自哈佛的基金投资收益。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哈佛基金投资收益减少了25%,结果教师薪资、学生助学金,都受到很大影响。
日益恶化的国际经济与金融环境下,中国不能洁身自好、高枕无忧,所以中国政府决策者、金融机构、企业和投资者,不能低估全球经济对中国当前和潜在的严峻挑战。
不可再有侥幸心理
从这次危机从爆发之初,中国一些金融机构就低估了危机的持续时间与蔓延程度,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有一种侥幸心理。没有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对应策略,客观上延误了这次次级房贷、相关证券等多项资产处置的最佳时机。幸好这些问题资产占整个中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非常之低,不至于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当期盈利、资产资本评论表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我认为通过刺激内需来维持中国自身经济的持续高速成长,是中国在平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所能扮演的一个主要角色。从中长期而言,中国应当在三个领域采取更进取的战略。
第一,积极实行资本输出。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不少品牌优良、拥有知识产权、行业核心竞争力、市场领导地位的欧美蓝筹公司股票,及其债券价格跌到历史低谷,所以展现了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价值。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政策法律监管保护的障碍大大减少。此时,中国几大海外投资需要澄清:这种海外投资不是到国际市场抄底。海外抄底是非常危险的策略,我们也不是为西方国家埋单,不是金融救援,而是为中国自身的需要。
第二,中国最近几年在海外投资的效果欠佳,但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应总结经验,进行新投资项目,取得更佳回报。
第三就是时机。很多政策决策者、监管当局还有学者,认为危机确实给中国提供了非常好的投资机会。但是,不是现在,而是等一等,要等到危机平息后。
加快股票债券市场发展
通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资本金、流动性、交易风险管理以及监管、价格的改革方面,会得到很多有益启示。只有深化金融改革,中国才能进一步健全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稳健性与抗争能力。
这次危机可能动摇了美元长达一个世纪在世界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有哪类非美元的资产可以有效满足中国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持续上升的需求?答案很遗憾:没有。
显然,从中长期来说,中国重要的国际债权国地位,与我们欠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这种局面不能持续,所以必须加快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国内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发展,建立更大规模、更有深度、更有能动性和效率的资本主义市场,从而满足中国金融机构、企业与居民多样化的融资、投资需求。
此外,允许外国投资者更大程度地参与这个市场。只有这样,人民币中长期才有可能成为跟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主要国家货币。
短期防守与长期进攻战略
但是,我们绝不能目睹这次危机的教训后,以为只要闭关自守,关闭境内金融市场,继续维系人民币资本账户不可兑换,中国的金融体系就高枕无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金融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金融改革开放密不可分。中国的金融架构,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西方的金融模式与先进经验,比如西方的中央银行制度。中国的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也引自西方。此外,中国的银行与证券监管体系、存款保险制度、风险管理模型、IT、技术基础设施等,都是逐步从西方采纳和引进的。
1978年,邓小平启动改革开放时,世界经济开始经历第二次中东石油危机,中国无所畏惧地选择开放、引进外贸,成果丰硕。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更是加快改革步伐。只有坚持开放,中国才能够继续享受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最后,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地加强双边、多边合作。中美建交三十年,许多迹象表明双边关系正趋于成熟、稳定,由于近几年的中美战略积极对话机制,更是通过双方高层会晤,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关系奠定一个稳定基础。
总之,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的外汇冲击和挑战,中国必须把短期的防守战略和中长期的进攻战略结合起来。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必须也一定能够抓住历史性的机遇,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中长袖善舞,展现大国的战略和大国的风范,更加显著地提升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实力、地位和影响。
【作者】胡祖六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室主任,美国高盛集团董事、全球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