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几乎所有的国人都在慨叹,2008年的中国实在是多灾多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受了多方面严峻考验。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央行刚刚发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强调,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以诸多举措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
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新情况,7月份,从紧的货币政策就开始有了渐次松动的信号。今年7、8月,央行在年初增量规划的基础上,分别向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追加了5%、10%的信贷额度,专项用于支持“三农”、小企业和灾后重建。9月15日,央行又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业内称之为“两率”下调,从而坚定了货币政策进一步松动的预期。10月8日,央行宣布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0月8日和29日,央行又接连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54个百分点。其间,央行还调减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3年期和6个月期央票相继暂停发行,1年期和3个月期央票先后改为隔周发行,同时对银行信贷也早已不再实施“硬约束”。其特点就是,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不断彰显预见性和针对性。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央行货币政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在三季度数据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广泛、影响巨大,如果货币政策没有前期的及时调整,估计目前的经济形势会更为堪忧。
11月5日,这一天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货币政策的趋势,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当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至此,货币政策在一年之内实现了由“从紧”向“适度宽松”的重大转向。
那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执行?这一问题始终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专家学者们也都纷纷发表了高见。而央行的态度在11月10日召开的行长办公会议上有了明确的表达。从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到有保有压地放松货币信贷规模管控,再到积极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以及改善央行金融服务等五项措施一并出台,充分展现了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当然,对于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专家学者们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担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要全面权衡政策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为应对当前的金融风暴,各国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降息和注入流动性来抵御衰退。
当前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但要注意到可能带来未来的长期通货膨胀压力。
我们也注意到,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分析指出:国际上,为应对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经济体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注入的流动性在未来经济转好后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因此,货币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报告还认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难免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但其波动程度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仅取决于客观因素,还取决于宏观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努力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何德旭表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一系列宽松政策的拉动下,短期内能够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尽管如此,仍然要高度关注甚至警惕政策实施中的潜在风险。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未来央行会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工具?丁志杰认为,目前来看,货币政策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大有用武之地。就利率而言,与其它货币相比,人民币利率相对较高,还有余地;就存款准备金率而言,目前还处在历史高位上;就汇率而言,汇改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目前已经接近或达到均衡水平,双向波动明显增强。
日前,在北京国际金融论坛(IFF)第五届全球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发表演讲时说,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的影响正逐步加深的背景下,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灵活有效地运用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汇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和公开市场操作,开创性地思考货币政策及其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使用和有效性问题。
显然,当前无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需要,还是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已然是渐行渐近。我们相信,这一政策定会为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记者 谷秀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