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持续的难题
事实上,有关“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一直存在争论,生态成本、环境成本的核算也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项目组也很早就对此表示出了担忧。
2004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启动《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项目,首次正式着手“绿色GDP”的核算研究。此后不久,2004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上,“绿色GDP”项目技术组组长王金南就表示,核算的技术方法是“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王金南看来,因为没有国际上成熟的先例可循,所以“绿色GDP”需要“摸石头过河”。然而,“过河”的过程并不顺利。
“绿色GDP这个概念虽好,但要将之付诸实践又是非常困难的。”2005年3月1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郑京平做客新华网时这样表示,“有些方面可能对绿色GDP寄予的希望也过高了一点”。
同年,国家统计局前任局长李德水在中国循环经济高峰论坛上也公开表示对绿色GDP核算的质疑:“我们有必要计算绿色GDP吗?”
在李德水这个统计学专家看来,对于资源和环境损失的估算很难像产值统计那样严格按照属地原则进行,而国际上也没有一套合理的核算体系可以参考。李德水还举例说,假如上游省份的污水排放影响了下游的省份,那么核算绿色GDP时应该给哪个省扣减?
除此之外,李德水还表示,由于阳光、空气、水等资源由于无法在市场中交易,因而很难计算其价值,而这也是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主要障碍。所以当务之急,应是做好环境资源实物量的统计。
和国家环保总局及其他环保人士对“绿色GDP”的迫切渴望相比,近几年来,国家统计局一直保持着相当低调的姿态。虽然李德水曾表示可以在每年的统计公报里建立“卫星帐户”,把资源消费、浪费情况,环境的破坏情况,水质、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公布出来,让外界了解到看到经济增长背后付出的代价,但对于“绿色GDP”的发布却始终相当谨慎。
在统计部门看来,各种基础数据的严重缺乏,使得“绿色GDP”的核算几乎无从谈起。
在“绿色GDP”项目研究推行3年多后,谢伏瞻的表态也再一次表明了国家统计局对绿色GDP数据科学性的质疑。
“绿色考核”还在探索
除了核算方法不够完善,在项目技术组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影响了绿色GDP报告的发布,即来自地方政府的干预。
“数字一出来,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很多GDP要缩水,这对于环境资源损耗严重的地区官员来说,很难接受。”王金南说。
早在2004年“绿色GDP”项目研究开始时,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表示,从长远看,要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得以统一,就要加大力量研究并采用绿色GDP的衡量指标,并形成衡量选择政府官员更全面的标准。
之后在发布2004年绿色GDP报告时,潘岳又呼吁绿色GDP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应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中。
“从研究现状来看,想要用绿色GDP对官员进行考核还不现实,与现有的官员考核体系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针对环保这一块,可以成为一个考核因素。”王金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他看来,想要变现有的“绿色GDP”研究项目为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从长远来看,推行绿色考核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叶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