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利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水利发展思路,加强水利建设和管理。增加投入,深化改革,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兴利除害并重,防汛抗旱结合,把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把解决好干旱缺水和水污染防治问题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提高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保障程度,以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妥善处理与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把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节水为主,治污优先,多渠道开源,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转变粗放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9
——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改革和创新水利发展与管理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体制机制,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健全法制,依法治水,提高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全面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坚持全面统筹协调。水利发展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兼顾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关系,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公平合理、利益共享、良性互动的水利发展格局。
——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根据国家公共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有所为有所不为,保续建保投产。坚持以人为本,配合新农村建设,优先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保障问题。切实搞好关系国家全局的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工程。
——坚持建管并重、注重效益。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注重现有工程挖潜改造,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工程的运行管理,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实现水利工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总体思路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规划和建设水资源调配工程,搞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加强防洪减灾能力建设。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给洪水以出路,防治洪水与规避洪水风险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河道整治、堤防加固、湖泊治理、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建设,合理调节和利用洪水;建立洪水管理制度,避免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盲目向洪水高风险地区发展,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
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健全和完善农田灌排体系,保护和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小水电资源。
加快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步伐。严格保护地表和地下水资源,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管,加快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进程,加强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扭转水环境恶化趋势,维护河流健康。以预防保护为主,加强有效监督,充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采取综合措施,国家投入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综合治理,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
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系统分析制约水利发展的主要体制性障碍和水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体制、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水利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为重点,推进制度创新,使关系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的制度体系,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和制度保障。
深入研究气候变化与水利建设的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关注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加强监测分析,预筹对策。扩大水电等再生能源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降低极端气候事件的危害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