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利发展和改革现状及形势
(一)“十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为适应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水利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逐步调整,水利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水利改革与管理取得重要成果,“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实现,重点领域取得明显进展,为“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治水思路逐渐转变。在发展进程中,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逐步确立。强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探索国家水权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水利建设的重点,集中力量于防洪减灾、保障饮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等重要领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水利保障。
“十五”计划目标基本完成。“十五”期间水利建设投资规模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五年计划之最,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5亿元,有力地推进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新增堤防长度8600多公里,长江中下游3576公里堤防实现了修完修好的目标;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在19项骨干工程中,已有8项工程全部或基本完成,其他各项工程正在抓紧实施;黄河下游堤防加固工程的建设,使下游防洪能力不断增强;全国新增水库总库容448亿立方米,黄河小浪底、万家寨、湖南江垭、新疆乌鲁瓦提、广东飞来峡等工程建成投产,三峡工程已开始发挥效益,淮河临淮岗、广西百色、嫩江尼尔基、
四川紫坪铺等工程建设顺利推进;1803座重点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基本得到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并按计划取得进展;重点水资源工程建设明显加快,全国新增年供水能力370亿立方米;人畜饮水解困建设成效显著,五年共解决6700多万农村人口(包括“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剩余的2423万人)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灌区节水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五年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742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23万亩,大型灌区亩均毛灌溉用水量由641立方米降低到450立方米,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塔里木河、黑河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黄河实现不断流;五年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新增封育保护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解决了12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防汛抗旱工作成效显著。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逐步提高对水旱灾害的防控和灾后救助能力,成功抵御了2002年长江、2003年淮河和2005年珠江洪水,人员死亡大为减少,有效应对了2001年和2002年严重的持续干旱,减轻了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水文站网建设和水资源监测能力得到加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取得进展。
水利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水利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水价、水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等稳步推进。以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为契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实施方案,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颁布实施,水价改革步伐加快。探索和实施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和市场化配置,已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有偿出让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大力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灌区管理模式,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改革措施,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管理责任不落实等问题的路子。全面推行了建设管理的“四项制度”,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制度日趋完善,水利建设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研究制定有关移民政策和管理制度,重视和加强了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开展项目法人招投标试点。
专栏1 “十五”水利建设主要成就
——全国新增水库总库容448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370亿立方米,每年为工农业、生活供水5500多亿立方米
——解决了67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每年解决2700多万人口的临时饮水困难
——全国新增堤防长度8600多公里,长江中下游3576公里干流堤防修完修好;19项治淮骨干工程已有8项全部或基本完成,洪涝灾害死亡人数比90年代平均水平减少了59%
——对1803座重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对306个大型灌区,99个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建设了1100多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全国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742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23万亩
——农业抗旱平均每年挽回粮食损失500多亿公斤,减少经济作物损失400多亿元
——实施引黄济津和从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度,引江济太和淮河闸坝防污调度,保证重点地区供水安全
——全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54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24万多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地区新建淤地坝4000多座
——三峡工程实现二期蓄水、发电、通航,小浪底、万家寨、飞来峡等工程投产运行,临淮岗、沙坡头、西霞院、尼尔基、百色、紫坪铺、皂市等工程进展顺利,部分发挥作用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四川武都、山西张峰、海南大隆、云南麻栗坝等水源工程和辽宁大伙房输水等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得到实施
——根据调整后的GDP和2000年不变价,万元GDP用水量从2000年的554立方米下降到357立方米,单位GDP用水量降低35.6%;农业节水灌溉年节水60亿立方米,形成12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
——对17处湖泊湿地和河流进行调水和补水,累计水量达173亿立方米,实现黄河连续6年不断流,塔里木河、黑河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南四湖、扎龙等湖泊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改善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水利系统装机达到5219万千瓦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5亿元,其中中央水利建设投资1600多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