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一度被奉为“金领”岗位。瞄准这一商机,社会上各类同声传译培训班风生水起。动辄上万元的学费在很多学员们看来几可忽略不计,因为“将来只要工作一两天就能赚回来”。
对同传译员的迷信和诸多误解,或许该澄清了!
记者日前走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这里每年能够产出的同传专业人员仅以个位数计。而与很多人预想的同声传译“薪水很高,人才缺口很大”的情况相反,上外高翻学院院长柴明颎坦言:同传译员的薪水只是一个“收入与外企中层持平”的工种。不仅如此,“上外即使每年培养5个同传人才,对市场已是不小的冲击。”换言之,同传人才尽管稀缺,但真正高端的市场需求同样有限。
同传译员:无法“批量生产”
昨天恰逢上外为迎校庆60周年举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由此会议使用英、法、日、中4种语言,由七八名同传译员通过合作和语言间的接力,完成翻译工作。
在专家的指点下,记者在这个貌似普通的论坛会场上,发现了同传的专业“讲究”:很多商务会谈中,供同传译员使用的工作厢是临时搭建的,而这是不得已的办法。真正高规格商务或者政务会谈的会场,译员厢早在会场建设之初就专门配备!在上外高翻学院,就有专门为培养同传译员而建的模拟会议教室,其中包含按标准建设的译员厢。仅这样的硬件配备,很多社会培训机构就无法企及。
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同传译员的“小众”数字——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成百上千名英语成绩优异的考生有志于报考该学院,但只有英语极好的100名学生有机会问鼎其中。而最终能通过认证成为同传译员的,竟不到5%。
相比于社会培训机构招生时“有钱就能读”的随意,来自高翻学院的信息则显示,同传人才根本无法批量化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