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权角力将改变全球经济金融格局

2009年12月18日09:1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哥本哈根 碳权 气候 公共产品 张茉楠 碳交易 减排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温家宝:敦促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中方无私利][中国在哥本哈根发布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低碳热潮”来袭 北京人开始“算计”碳排放][中国在气候峰会上带领发展中国家突围][联合国警告目前减排承诺不够 世界气温将升3度][过“低碳生活”九建议 开一扇窗省33亿度电]

气候是“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在“拯救全人类”的宏大命题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此问题上,本应属于利益共同体。然而哥本哈根大会上欧美发达国家以极端的“权势至上”态度对待气候变化的冷战思维还在激烈上演。

全球气候格局变化的根本力量,并非来自环境本身。正如用“气候改变”模棱两可的概念取代绝对化的“全球变暖”一样,导致全球共同应对气候问题的力量,并非来自于科学家绘制出的“全球变暖”灾难图,而是碳信用本位体系及其背后的“碳权”角力。

当前哥本哈根的博弈焦点表面上看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各国所做出的减排承诺,而实质是在发展权、主导权及其减排资源的分配上。实际上,能源效率——“碳减排”权早在十年前就成为可以追逐的资产。《京都议定书》以及未来的后京都体系可以看作“是用国际条约形式赋予了二氧化碳排放权价值的一套完整的新货币发行制度”,并由此奠定了“碳信用本位制”的基本框架。

碳信用本位体系兼具商品本位和货币本位的整体优势。碳本位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权生产力,运转全球财富,再造国际分工。

从商品本位的角度看,庞大的市场规模构成了碳货币的供给能力。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8年的碳交易量平均增长率超过320%,2008年碳交易总额达到48亿吨,全球碳市场规模达到1260亿美元比2004年不到10亿美元的规模,增长100余倍。根据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将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碳交易市场。预计未来5年全球碳交易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从货币本位的角度看,碳信用与货币绑定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新趋势。千百年来人类都在探索使用一种通货将世界的商品、贸易和金融联结起来,一国经济活动与能源贸易结合度是决定该国货币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向能源出口或控制全球范围内最重要能源供给的能力,以及该国是否拥有该能源的国际定价权等,能源绑定往往成为国家崛起和本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助推剂。

国际货币演进的历史表明,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往往要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再到今天的“碳信用-X?”,全球正在演绎一条主权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目前,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日元也正在摩拳擦掌,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当前美国已有的战略优势(美元霸权、金融优势以及国家信用)被大大削弱,美元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因此,美国在美元逐步失去全球储备货币信用优势试图为美元找到新的出路,正积极构建“碳权市场”,抢购、囤积二氧化碳排放权,重构霸权体制。

此外,发达国家还围绕碳减排权和碳交易货币,积极搭建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并通过金融资本的渗透,构建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试图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中抢占制高点。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CDM机制下提供碳减排量的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注册项目减排量的58%以上,注册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由于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然而人民币尚未成为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使中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极其定价权缺失带来严峻挑战。

我国碳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不仅缺乏完善的碳交易制度、交易法规以及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缺乏相应的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的支持。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极不匹配,仍处于全球碳金融交易链的低端位置。今后各国国际收支平衡、碳贸易摩擦、碳汇率问题、碳减排配额及分配问题等都会高度与碳金融市场联系起来,产生新的冲突与博弈,进而加大新的不可预知的风险,我国必须提前谋划,加紧制定碳金融战略与发展框架体系,建立健全人民币在全球碳交易中的贸易、投融资和资本市场循环流通机制, 积极争取发展的主动权。

可以预见的是,在当前在欧美又再次扮演霸权国角色的背景下,不可能达成利益的妥协,全球性契约即使达成也将是又一个失衡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哥本哈根只是个起点,而非终点,人类将由此走上一条始于哥本哈根之路,如何打破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的碳减排机制,积极推进全球均衡的碳减排与碳金融体系框架建立,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用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这将是超越碳减排责任争执的,影响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更为关键的战略议题,一场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长远发展角力的战役才刚刚开始。(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