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拍片已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最主要的渠道
●要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必须在题材的选择上有明确定位
●学会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柔性表达,练就讲故事的本领
●充分利用属于中国的品牌,带动电影对外贸易的规模化发展
10月27日至30日,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22个国家的100余位电影人,在北京新东安影城观看了60部中国最新国产影片。这已经是“北京放映”第十三次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搭建起展示平台。
2008年,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绩令人欣喜。当年生产的406部影片中,45部走向海外市场,并取得25.28亿美元的海外票房成绩,占国内总票房的40%左右。然而,这一海外票房成绩,仍不到同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的3%。
中国电影究竟该如何与海外市场对接呢?
降风险扩份额
合拍片成“走出去”主力
非商业性展映、商业性输出、合作拍片、电影频道海外落地,是目前国产电影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四种途径。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喇培康认为,中国电影只有通过企业营销进入海外主流院线,才能有效“走出去”。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合作拍片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集中优秀资源,降低市场风险,扩大市场份额;同时,海外先进的电影理念和制作手段,也能大大提升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
事实上,合作拍片也是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以2004年为例,英国生产了132部影片,合拍片占64%;意大利生产96部影片,合拍片占40%;法国生产203部影片,合拍片占36%。而当年中国生产的212部影片中,合拍片仅占18%。2008年的406部影片中,这一比例不增反降,仅有10%。
与此同时,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合拍片在海外的单片收益不断增加。2008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的25.28亿美元中,合拍片收入所占份额高达95%。“这说明,中国电影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发展合拍片。”
然而,合拍片“怎样在文化认同、国家形象、审美需求等方面,尽量保有大陆的市场需求”,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电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指出,境外投资方过分强调海外市场,境内投资方往往有所妥协,直接后果就是国内市场的巨大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