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晓明:
王朔长篇落选,让我有点失望
记者:陈思和在2007年关于第五辑的一次讨论会议上说,《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辑在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学术论文中引用率是最高的,而第二辑至第四辑却几乎没有任何引用。您觉得这主要是什么原因?第五辑会不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陈晓明:这个是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这套书后几辑在学生中影响比较小,学生现在能够使用的材料越来越多,不限于传统。编这个大系的时候明显有一个滞后性,现在很多新书其实都会概括这些时期的文学史,而且学生使用的网络资源多了,数字平台丰富了,所以就不会去选择使用大系作为资料。
至于第五辑,我觉得肯定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网络资源这么丰富,大系里面的作品只是一小部分,而且并非全部都是经典。
记者:第一辑用选本的方式做了文学史的事,郁达夫所编的“散文卷”,1/3左右的篇幅给了鲁迅以及周作人,但后来的几辑每个作家的作品都很平衡,现在第五辑依然是这样平衡。李敬泽觉得这样变成了“作代会”。这样会产生哪些问题?
陈晓明:我觉得经典化在现在很难延续,因为现在都是提倡“科学思想”,就是平均主义,这样的做法对文学来说是致命的。就好像当时鲁迅是巨人,但是其实他在当时的地位只高郁达夫一点点,而就是这一点点的差距让他成为了巨人。现在衡量作家不能以纯文学去衡量,因为大家可能在别的领域,例如政治这些方面地位都不一样,这些都成为了现在衡量作家的标准之一。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人兴趣以及文化立场,不可能把某个人排得太高,大家都差不多。现代的文学制度其实提倡的是平庸文学,许多文学都被平庸化了,而且公众都不容许某个人鹤立鸡群。
记者:您个人觉得长篇小说卷有没有遗漏重要的作品?您个人心目中这段时间最好的6部作品是什么?
陈晓明:其实我觉得是有遗漏的,这有各方面的原因吧。例如我觉得,其实贾平凹的作品《废都》比《浮躁》要更加有特色,但是可能是因为争议太大所以没有入选。苏童跟王朔的长篇其实也应该选进去,但是这里却没有,确实让我有点失望。
最好的6部作品我觉得是:贾平凹的《废都》、柯云路的《新星》、莫言的《檀香刑》、《丰乳肥臀》、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记者:为什么您会选择这6部?
陈晓明:第一是这些小说能够把生活经验表现出来,对历史以及人性都有一种穿透性;第二个是艺术上有创新。小说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语言以及修辞艺术都是十分重要的。最后一个是在综合方面说的,就是小说一定要有大势,就是小说中有一种“势”,作者可以给出这部小说的位置。
记者:李敬泽说短篇小说要让那些真正对这个文体有贡献的作家和出色的作品留下来,不必“全面反映”,您认为呢?您心目中这段时间最重要的小说家有哪几个,如果以5个为限定的话?
陈晓明:当然,艺术是有选择的,我十分赞同李老师的说法。对我而言这段时期重要的5个作家是:王蒙、莫言、贾平凹、王安忆、王朔。因为他们对历史以及人性的把握都十分到位。作为某个年代的作家,我觉得一定要把那个年代的历史通过作品展现出来,他们能够做到。
附:长篇小说全选篇目
古华《芙蓉镇》、张炜《古船》、白先勇《孽子》、王蒙《活动变人形》、陈忠实《白鹿原》、铁凝《玫瑰门》、王安忆《长恨歌》
长篇小说节选篇目
《尘埃落定》、《浮躁》、《酒国》、《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东方》、《第二次握手》、《隐形伴侣》、《钟鼓楼》、《一个人的战争》、《黄金时代》、《务虚笔记》、《曾国藩》、《南渡记》、《南方有嘉木》、《日光流年》、《羊的门》、《在细雨中呼喊》、《旧址》、《私人生活》、《大漠祭》、《马桥词典》、《战争和人》三部曲、《突围表演》、《香港三部曲》、《白门柳》三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