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理论的其他流派
现代化理论的六个流派集中反映了现代化研究的主流观点,但不是全部观点;其他的理论和思想还很多。这里简要介绍四种理论(表2-11)。其中,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全球化理论和继续现代化理论与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
1、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政治经济理论。它试图用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依附关系,来解释边缘国家的欠发达现象,并把欠发达归咎于外部原因(图2-10)。依附理论文献丰富,支派众多,但迄今为止,尚没有系统的理论表述和完整的理论结构。在现代化理论谱系中,依附理论的地位和作用是有争议的。历史经验表明,不同国家不太可能齐步走,世界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发达和欠发达现象。发达国家是现代化国家,欠发达国家是非现代化国家。既然欠发达现象是现代化的一个客观事实,那么,关于欠发达现象的理论解释,作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分支理论,应该说是可以成立的。
(1)依附思想的兴起
在过去300多年里,欠发达现象普遍和持续存在。虽然关于欠发达(underdevelopement)没有统一定义,但一般而言,欠发达是指国家发展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状态;造成欠发达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如何解释欠发达现象,是发展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面临的一个课题,也是被经典现代化理论忽视的一个问题。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不发达学说”等,对欠发达问题有不同解释;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依附理论取代结构主义,成为对第三世界不发达的最重要解释(吉尔平 2006)。
(2)依附理论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依附理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的一种混合物。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性质和运动;(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联系;(3)依附国本身的内部特征。根据多斯桑托斯的观点:“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依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和经济矛盾,迫使资本主义向世界经济中的欠发达外围扩张;由于母国消费不足和利润率降低,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控制和剥削欠发达国家;这就导致工业中心和依附性外围之间的等级统治结构。虽然依附理论形形色色,但有一个共同认识:欠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够发达,主要源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外部力量,而非源于这些国家政策本身。欠发达国家的不发达和资本主义的发达,都是国际资本主义扩张的结果。这种历史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国际经济和政治权力平衡继续倾斜,有利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在绝对意义上说处于依附地位的欠发达国家也在前进,但在相对意义上说,它们始终是落后的。关于造成不发达的机理存在不同观点,如剥削论、帝国主义疏忽论和依附性发展论等,但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资本主义造成了不发达,依附造成了不发达(吉尔平,2006)。
北京大学尹保云教授认为(2001),依附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其一,结构主义依附理论,以普雷维什等人为代表,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中心—外围”依附关系,它们之间的国际贸易是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其二,激进的依附理论,以弗兰克、阿明等人为代表,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发展理论中的反映,认为是资本主义造成了欠发达,主张外围国家与中心国家脱钩,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其三,依附发展理论,以卡多索、费尔南德斯、埃文斯等人为代表,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发展中国家在“依附”条件下可以获得发展。
(3)依附理论的局限
依附理论所描述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① 依附理论主要以拉美国家的现代化的不成功经验为基础的。它过分强调了拉美国家的经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② 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不符合。东亚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在几十年前还是第三世界的成员,现在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③ 过分强调发展的外部因素,相对忽视落后的内部原因。把欠发达现象完全归咎于资本主义和外部原因,有失偏颇。④ 过分强调依附的负面效应,忽视依附的正面效应,如国际援助和技术扩散等。⑤ 忽视资本主义扩张的客观进步意义,资本主义扩张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散。⑥ 缺少系统的理论体系等。
2、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它试图用中心—半边缘—边缘地区的依附关系、世界劳动分工和阶级冲突等变量来分析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从而解释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史(图2-11)。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沃勒斯坦和霍普金斯等。
关于世界体系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关系,目前没有统一认识。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沃勒斯坦对现代化理论持批评态度(Wallerstein,1976)。现代化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都试图解释过去300年的世界史,经典现代化理论是从国家层次上解释的,世界体系理论是从世界体系层次解释的。从现代化研究的角度看,两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不同的,但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运动,必然导致世界体系的变化,世界体系的变化必然影响国家的现代化,但是,经典现代化理论本身没有世界体系层次的分析。考虑到现代化过程必然导致世界体系的变化,建立关于现代化过程的世界体系的理论解释,作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分支理论是可以的。当然,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理论一样,都是一种独立存在和自行演变的学术思想。
(1)世界体系理论的兴起
世界体系理论的兴起与经典现代化研究和理论批判紧密相关。在20世纪50和60年代,现代化理论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按照现代化模式发展,就能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在60年代后期,有些学者发现,一些按照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如拉美国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现代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没有取得成功;非洲国家的现代化更是困难重重。有些学者开始质疑把现代化作为普遍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70年代西方学术界掀起一股反“现代化理论”和反“西方化”的思潮。国际环境运动的兴起,促进了反“现代化理论”观念的传播。在20世纪60年代,沃勒斯坦研究了非洲国家如加纳的发展,认识到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并开始对其进行批判。70年代初沃勒斯坦开始推出多卷本的《现代世界体系》,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到世界整体发展中进行系统研究。
世界体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依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皮尔逊,巴斯亚里安,2006)。它采用了依附理论的核心—边缘的分析概念,增加了半边缘地区,认为核心国家和边缘地区的关系是依附关系,在本质是剥削关系。西方学者把世界体系理论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皮尔逊,巴斯亚里安,2006)。世界体系理论确实包含马克思主义的许多观点,如剥削和阶级冲突等。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基本的政治现实就是一种不断变化形式的阶级冲突:公开的阶级意识与种族—国家意识的对立,国内的阶级和跨国的阶级的对立。”
(2)世界体系理论的观点
世界体系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沃勒斯坦把它分为10个方面:① 周期和趋势,②商品链,③ 霸权和竞争,④ 地区性和半边缘性,⑤ 融入和边缘化,⑥ 反体系运动,⑦ 家庭,⑧ 种族主义和性,⑨ 科学和知识,⑩ 地缘文化和文明。这些方面归纳起来涉及三个层次,分别是世界经济体系、世界政治体系和世界文明(王正毅,2006)。
① 世界经济体系。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前三卷中分析了世界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他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世界体系的生命力由各种冲突构成。”
② 世界政治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体范围内存在多个政治体系,它们保证了资本主义能够一直兴旺。
③ 世界文明。沃勒斯坦认为,当我们将文明看成是不同习惯、结构和文化而讨论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将其放在一个历史体系中来分析。自牛顿力学产生以来,追求科学是文明的象征。这一思潮伴随英国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明,这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文明上的表现。对于核心国家创造的科学文明,边缘国家处于两难境地,很难作出有效的反应(王正毅 2006)。
(3)世界体系理论的局限
世界体系理论从世界体系层次分析世界发展的历史,无疑是有意义的,是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重要补充。它的局限性主要有:① 中心和外围国家的划分没有定量标准;② 着重从世界体系角度分析世界发展,相对忽视了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作用;③ 概念比较混乱,理论自身的矛盾比较多;④ 世界体系层次分析不能反映世界发展和现代化的全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