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四部委答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点) -中国财政赤字计划首破万亿 创新高 李金华担忧地方政府负债问题 -中国定调财政增速8% 高增长时代暂停 首提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8领域覆盖经济热点 关键词 释放推进政治体改信号 -陈德铭:中国人口"红利期"远没有过去 缺工现象没媒体渲染的严重 -年报利润结构:非经营性收益占比大升 经营性收益助21公司业绩增 -卫生部:我国多措施打造医疗安全屏障 今年将建2万余乡镇卫生院 -联通开推Android手机 将效仿iPhone 电信黑莓业务拟分四档套餐 -“犀利哥”风卷海内外 身世大揭秘 脱潮服与亲人团圆 情节曲折 -四部委答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录)
首页>>世界现代化概览>>现代化理论的主要流派
何传启: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六个流派和其他流派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10 年 03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后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80年代。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三种新现象:① 经济发展从工业化转入非工业化,工业经济比例持续下降,服务经济比例持续上升;② 社会发展从城市化转入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郊区和乡镇迁移;③ 环境保护运动兴起,后现代文化蔓延。显然,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些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纷纷探索发达工业国家的未来发展,未来学和后现代化理论引起广泛关注。

后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关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化研究的一个思想集合。后现代化理论主要有三个来源:对经典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性重构(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后工业社会的未来学展望、后物质主义和后现代文化的实证研究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简要介绍几种主要观点和它的局限性。

(1)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

美国学者贝尔是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把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他从五个方面刻画后工业社会:① 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② 职业分布:专业和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③ 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④ 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⑤ 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Bell,1973)。

(2)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的一种思潮,它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现代性和现代化运动的种种问题和局限性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作为经典现代化产物的现代性,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理性的专制、机器的统治、人性的淡化、精神的空虚、生态的灾难等人类越来越难以忍受的“现代病”。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病”的揭露、批判和否定,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线索。后现代主义既没有统一定义,也没有系统理论,但有一个鲜明特征,那就是对面面俱到的现代性提出挑战(罗斯诺,1988)。美国学者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破坏性、不确定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我性和内在性等(Hassan, 1987)。

法国学者利奥塔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后现代状态》一书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他认为:随着社会进入被称为后工业的年代以及文化进入被称为后现代的年代,知识改变了地位。在最近几十年里,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这已经显著地改变了最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最主要的薄弱环节。知识的供应者和使用者的关系,越来越具有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所具有的形式。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产中增殖而被消费;它在这两种情形中都是为了交换(Lyotard, 1984)。

(3)后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英国学者柯鲁克、帕库斯基和瓦特斯的《后现代化:发达社会的变化》(Crook, Pakulski, Waters, 1992)是后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讨论了发达国家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变,分析了文化、国家、不平等、政治、工作组织、科学和技术六个方面的变化(表2-10)。他们认为: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长期的、多维度的后现代化过程;后现代化最好被理解为现代化过程的一种延续,但它侵蚀了现代性的稳定性;后现代化的转型包括去组织化、高级(hyper)分化和去分化、高级理性化和高级商业化;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型涉及高级分化和单中心组织的结合;后现代化转型是多方向的和不可预先确定的。

美国学者殷格哈特是后现代化理论的一个代表人物,也是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的负责人。他分析了世界价值观调查获得的大量数据和结果,写成《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变迁》(Inglehart, 1997)一书;该书是后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作之一。殷格哈特认为,历史发展不是线性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图2-5);1970年以来工业化国家发生的变化是后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变化是现代化;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变包括政治、经济、性和家庭、宗教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如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从现代价值到后现代价值、从生存价值到幸福价值;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增长,通过工业化和系统的技术应用来扩大有形产品;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使个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在专业化、世俗化和个性化方面,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继续。文化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后现代化的文化变迁包括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可以分为三类:① 反对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权威、技术和科学;② 主张复兴传统的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性有积极意义;③ 提倡新价值和新生活的后现代主义,主张更加宽容的伦理、性行为和个人选择。

图2-8 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化

资料来源:Inglehart, 1997.

殷格哈特和威尔吉尔在2005年出版的《现代化、文化变迁和民主》一书中比较详细地讨论了现代化过程的文化变迁。他们认为:现代化的方向是可以预期的,但过程是不确定的;宗教和传统文化遗产的作用没有消失,全球文化没有趋同,文化变迁不是线性的,文化转向一再发生,文化现代化不是不可逆的;工业化带来理性化、官僚化和世俗化,后工业化带来个人自律和自我表达价值;现代化不是西方化,美国不是世界文化变迁的领导者;人的发展和解放已经成为后工业时代的现代化特征(Inglehart, Welzel, 2005)。

(4)后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

在很大程度上,后现代化理论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理论。这里不讨论人们对它的批评,而是简要讨论它的局限性。首先,它具有“时间不自恰”的嫌疑。如果说,“后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那么,“现代”与“后现代”是时间交叉的。从时间角度看,“后现代”是一个“不自恰”的模糊概念。其次,它没有包涵知识经济、网络社会等新发展和将来的新变化。其三,它具有表达能力的局限性。它认为现代化不是历史的终点,后现代化也不是终结,后现代化以后是“后后现代”。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后后现代”以后是什么?在工业化国家,“后现代”的时间不自恰,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矛盾,令人无所适从。后现代化理论由于自身的缺陷,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何传启:提出新人类发展指数 中国排名世界第63位
图片新闻:
城市可持续发展排名:沪京津位居前3名 重庆升幅最大
中国空空导弹水平先进 和美国同代 打得远打得准打得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