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世纪中后期的经典现代化研究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现代化研究处于低谷,现代化研究的文献比较少;从1977年开始,现代化研究的文献开始增长(表2-17)。目前,现代化研究的中文图书超过1千种,中文论文超过2万篇(表2-15)。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经典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外文文献的翻译和推介等。有关论著详见参考文献。
(1)经典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经典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研究、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和中国的地区现代化研究等。代表性的工作包括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主编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和《现代化新论》(罗荣渠,1993)等。
世界现代化研究:世界现代化(孙显元, 1991;罗荣渠, 1993;钱乘旦, 杨豫, 陈晓律, 1997;夏诚, 1999)、拉美现代化(金计初等, 1992;曾昭耀, 2000;苏振兴, 2006;韩琪,2009)、亚洲现代化(张蕴岭, 2001;姜桂石,姚大学,王泰, 2005;盛邦和,井上聪, 2005)、东亚现代化(罗荣渠,董正华, 1997;吴建华, 2004)和中东现代化(彭树智, 1997;中东, 哈全安, 2006)等。
发达国家现代化研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丁建弘,1999)、美国(李庆余等, 1994;张少华, 1996)、英国(钱乘旦, 1988;王章辉, 1999;钱乘旦, 2000;潘迎华, 2005;王鼎, 2008)、法国(端木美等, 2001)、德国(裘元伦,1980;郭少棠, 1992;罗莹, 2004)、瑞士(马丁, 2005)、澳大利亚(黄烨菁,欧阳欢子等, 2005)和日本的现代化(刘天纯, 1995;王家骅, 1995)等。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姚志学, 1993)、韩国(尹保云, 1995)、印度(林承节, 2001)、巴西(吴红英, 2001;张宝宇, 2002;董经胜, 2009)、墨西哥(曾昭耀, 1996)、南非(艾周昌等, 2000)、埃及(毕健康, 2005)和俄国的现代化(刘祖熙, 2000;张建华, 2002)等。
(2)经典现代化的应用研究
经典现代化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研究等。农业现代化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
(3)外文经典现代化文献的推介
外文经典现代化文献的中文翻译包括:《经济成长的阶段》(罗斯托,1962)、《人的现代化》(英格尔斯,1985)、《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摩尔,1987)、《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罗斯托,1988)、《现代化:抗拒与变迁》(艾森斯塔德,1988)、《现代化的动力》(布莱克,1988)、《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89)、《比较现代化》(布莱克,1996)等。
3、20世纪90年末以来多学科的现代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进入“百花齐放”的时期。经典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继续推进,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究引起广泛兴趣,多种新的现代化理论被推介,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等。
(1)经典现代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典现代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继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等受到重视。
(2)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究和文献翻译
一般而言,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结果,后现代性是后现代化的结果。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究具有很强的阐释研究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关于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外文文献的中文翻译大量出现。例如,《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贝尔,1997)、《后现代状态》(利奥塔,1997)、《现代性研究译丛》(周宪,许钧,2000)等。
(3)第二次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启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1999年以来出版《第二次现代化丛书》7本,2001年以来出版《中国现代化报告》年度报告9本。第二次现代化的理论研究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
(4)外国新现代化研究文献的推介
外国新现代化研究文献的中文翻译包括:《自反性现代化》(贝克,2001)、《自由与资本主义》(贝克,2001)、《风险社会》(贝克,2003)、《现代化与社会转型》(查普夫,2000)、《反思现代性》(艾森斯塔特,2006)等。(摘自: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 何传启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