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并不比欧美学者晚。早在20世纪初,中国学者就开始了现代化现象的学术讨论,但这种学术探索后来中断了。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学者第二轮的现代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参与现代化研究,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大致有三次高潮(表2-14和图2-12)。
表2-14 中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的三次高潮
项目
|
早期现代化讨论
|
经典现代化研究
|
多学科的现代化研究
|
大致时间
|
20世纪30年代
|
20世纪70末~90年代中
|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
研究议题
|
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
经典现代化研究
中国现代化研究
|
新型现代化研究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讨论
|
工作举例
|
《申报月刊》特辑(1933)
|
《现代化新论》(1993)
|
《第二次现代化》丛书(1999~2003)
《中国现代化报告》系列(2001~2010)
|
文献翻译
|
..
|
经典现代化著作的翻译
|
现代性、后现代性、新现代化著作的翻译
|
北京大学林被甸和董正华教授认为,中国现代化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探索阶段和新时期的现代化研究,并总结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主要成就(林被甸,董正华,1998)。迄今为止,现代化研究的中文文献数量庞大(表2-15),包括中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的论著、中国学者翻译的外文现代化著作、海外华人学者的现代化论著等。要全面总结中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是非常困难的。下面举例介绍三次高潮的部分研究工作。
1、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化讨论
在20世纪初,中国学者就开始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1933年7月,上海的《申报月刊》推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包括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作者包括当时的知名学者,如陶孟和等;大家的观点差异较大,对现代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1948年,上海的观察社出版吴世昌先生的《中国文化与现代化进程》(表2-16)。在30年代前后,中国出版了一批现代期刊,如《现代周刊》(1931)、《现代社会》(1932)、《现代政治》(1932)、《现代经济》(1933)和《现代化》(1937)等。这本在太原出版的《现代化》半月刊,有可能是中国第一本以现代化为刊名的杂志。
表2-16 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早期文献
作者
|
文献名称
|
出版者
|
出版时间
|
陶孟和等
|
“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26篇文章
|
上海:申报月刊
|
1933
|
吴世昌
|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
|
上海:观察社
|
1948
|
福建人民出版社(编)
|
赶上英国,超过英国(现代化建设)
|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58
|
邵玉辉
|
谈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60
|
[美]威纳尔,林清江译
|
现代化
|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70
|
吴开流(主编)
|
现代化杂志
|
北京:现代化杂志社
|
1979-1998
|
[美]艾森斯达,严伯英, 江勇振译
|
现代化:抗拒与变迁
|
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
1979
|
朱镕基
|
现代化管理
|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80
|
裘元伦
|
西德的农业现代化
|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0
|
金耀基
|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化
|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
|
1980
|
注:资料来源:罗荣渠,1990;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文图书检索。陶孟和,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194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世昌,中国著名红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