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已指日可待。10月6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萧耐园教授在金陵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奔向月球”的科普讲座,对即将奔月的“嫦娥一号”进行了详细解读。萧耐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在完成既定目标后,绕月飞行一年的“嫦娥一号”有望主动撞击月球,以获取更多月球信息。
4只“千里眼”联动监测
“如何让探测卫星进入月球轨道”,是探月计划第一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探月卫星距地球的距离,几乎是以往发射卫星的近10倍。萧耐园说,目前采纳的是多级推进方式,一步步地推进探月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最后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高度沿着月球轨道飞行。
萧耐园说,“嫦娥一号”在完成发射的最初时间内,由于离地球距离较近,各地天文观测站,包括“远望号”测量船,都会利用大型光学望远镜进行监测。在脱离地球轨道绕月飞行的一年时间里,我国共有4台射电望远镜接收其信号,进行精确定位和观测。这4只“千里眼”,分别位于国家天文台北京密云地面站、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乌鲁木齐天文台。
为“月球”画一张立体画像
我国的探月工程虽然刚刚起步,但事实上中国科学家对于月岩的研究却已有近二十年历史。1978年,美国向中国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只有指甲大小的1克重的月岩,当时这份1克的样品,被分成了两份,一份保存在北京天文馆中,另一份用于研究。这0.5克来自月球的岩石,吸引了国内近百名科学家的关注,进行了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质、产出环境等一系列的测试和研究。
萧耐园说,尽管对月岩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我国积累的月球三维立体影像一直残缺,尤其是月球南北两极的探测资料几乎是空白。“嫦娥一号”实现绕月飞行后,我国将会绘制一张完整的月球三维立体影像,详细拍摄月球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同时探测月球的铁、钛等14种元素含量和分布,对地月空间环境进行考察。
一年后可望主动撞击月球
“过去我们的航天活动都是围绕地球做文章,月球探测,拉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帷幕。”专家说。月球探测工程,将填补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的空白,在诸多领域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催生一大批科学技术成果并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比如推进航天工程系统集成、深空测控通信、新型运载火箭和航天发射等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
那么“嫦娥一号”将选择以何种方式“谢幕”呢?萧耐园透露,“嫦娥一号”如果在一年的预定时间内绕过月球的全部表面,圆满实现所有预定科学目标,那么也可能会主动撞月。这样一来,“嫦娥一号”“鞠躬尽瘁”时,还能完成拍摄近距离高分辨照片、拍摄撞击时的瞬间情况争取供地面分析等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