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物权法] “70年大限”房屋有望代代传承 相邻关系如何相处 -中国“海洋二号”卫星已立项研制 计划2009年升空(图) -上海首次大面积公选副局级干部 各职位入围分数线公布 -奥运会门票中签及付款情况10月2日上网查询 火炬手名单明年公布 -京公积金贷款暂不提高购第2套房首付比例 贷款如何算 各地房价 -中国商务考察组车队在肯尼亚西部发生车祸 3死3伤[组图] -反垄断法不影响中国外资政策 禁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 答问 -15副省级市协定:高校毕业生无障碍流动 质量调查要挤"水分博士" -国家机关人员出差须住2600家定点饭店 加强差旅费和会议费管理 -发改委:中国楼市将加大供需双向调控力度 "房贷新政"解读 答问
“嫦娥一号”发射现场门票800元起价引网友炮轰 该怎么卖?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0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8日,参观“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现场的门票价格正式敲定。参观门票分4个档次:从800元至1100元不等。在接受采访时,西昌嫦娥奔月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表示,票价是根据不同位置、角度来确定的。(9月29日《东方早报》)

这一消息在网上公布后引来了公众的炮轰。有网友感叹:“拿纳税人的去搞发射,还要纳税人买票去观看,真是想钱想疯了”。是啊,观看一个据说只有16秒的发射过程,居然收费高达800元,难怪公众如此不满。

一方面是开发公司要盈利,另一方面公众又质疑其票价过高。看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现场的门票该怎么样卖,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西昌嫦娥奔月旅游开发公司是经授权后对景区进行经营、开发的。因为涉及是否盈利的问题,该公司当然希望能够将门票定得越高越好,于是原先传说300元一张的门票现在定为800元至1100元不等。拥有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现场经营权,该公司的垄断地位是明显的。为了能够获利,“嫦娥一号”的门票是不是卖的越高越好呢?当然不是。

事实上,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事业,航天事业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因此,在很多国家,航天事业的相关机构都是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譬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休斯顿宇航中心、法国阿里亚娜火箭发射中心等。这些地方都成为了这些国家进行全民科学文化普及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成为了公众学习科技文化、体验科技生活无法割舍和不可替代的好去处,其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无法估量。

当然,在“嫦娥一号”的门票问题上,我们强调其社会效益问题,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关部门去创造经济效益。事实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紧密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的。有关部门可以拓展包括参观、娱乐、饮食、购物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体系,通过开发和销售包括诸如火箭模型在内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设备等的复制品和仿制品,来创造经济效益。有更多的公众关注航天事业,航天事业的衍生产品也便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只把目光紧盯在门票上,显然过于急功近利。

把“嫦娥一号”的门票卖得这么贵,直接提高了公众到现场观看卫星发射的门槛。这不仅会导致多数公众无法现场体验航天科技,拉大公众与航天事业的距离;更会让作为纳税人的公众产生挫折感,对航天事业的公益性产生质疑。与可能会产生的社会负效益相比,这些门票收入显然只是“蝇头小利”。

因此,航天事业不能忽视了自身的公共事业属性、以自身垄断地位来与民争利,而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降低甚至免除“嫦娥一号”的门票,让更多的能够关注航天事业、体验科技生活。(刘义昆)

来源: 红网

相关文章:
"嫦娥一号"预计10月发射 900元可坐看嫦娥奔月
中科院副院长:嫦娥一号测轨系统进入最后阶段
即将探月的“嫦娥一号”卫星模型首次展出 将传回月球照片
日本欲发"月亮女神" 与"嫦娥一号"进行探月之争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进入发射实施阶段 “嫦娥一号”下半年发射
嫦娥一号探测仪揭开神秘面纱 部分设备世界首创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嫦娥一号"将下半年发射
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明年2月出厂
"嫦娥一号"卫星突破四难题 计划明年4月前升空
图片新闻:
中国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五号"交付使用 集合最新技术
北京经适房申购人须入北京城镇籍3年 廉租房半年不自住将收回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