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昔日只懂消毒
今日有序防疫
四川卫生监督队曾在5·12中不知如何救灾;如今则能从饮水、传染病等方面有序工作
在张平西看来,抗震救灾中,卫生防疫是与搜救并列的两项重大工作。而作为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副总队长,张平西曾一度没有弄明白自己在灾区应该做什么。
汶川地震时,张平西他们是第一支到达汶川的卫生监督队伍。但抵达后,面对那些艰难营业、且明显无法达标的餐馆,张平西变得很茫然,“我们既不能罚款,更不可能查封它,那我们该做什么。”
张平西属下的那些不知道该如何执法的卫生监督员们只好背上消毒桶,沿街洒药。
“其实,消毒洒药并不是卫生监督队该做的,那是由专职人员从事的。”5·12后经过反思的张平西明白,他们还是应该肩负卫生监督检查的工作,落实救灾指挥部的卫生防控措施。
今年4月14日夜12点,张平西接到卫生部卫生监督局指令,要其赶赴玉树救灾。
按预案,一支24人的应急队迅速设立了饮水组、食品组、传染病组等6个工作组。
张平西他们连夜准备了6台卫生监督车、4台水质快速检测仪,1台水质综合监测车,1台小型发电机,帐篷睡袋,以及确保5天使用的食物和饮用水等物资,还连夜赶印10000册针对玉树的饮用水、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等内容的宣传资料。
4月15日早上10点,张平西带队出发。
“如果不是经历过5·12,短短半夜时间,要准备那么充足的物资,是不可想象的”,张平西说。
4月17日凌晨5时,这支应急队伍翻越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历经30多个小时,完成近1400公里的跋涉,终于到达玉树县结古镇,成为第一支到达玉树地震灾区的外省卫生监督队伍。
眼前的灾区一片混乱,居民房屋严重损毁,垃圾与粪便随处可见,食品严重匮乏,水源受到污染威胁。
应急队的6个小组开始运作,对结古镇18个主要取水点进行水质检测,到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交水质情况,提出灾区饮水解决方案。
第二天,他们调查了玉树最大的灾民安置点赛马场的卫生防疫情况,提出了公共厕所设置方案,迅速得到落实。
张平西说,地震后期,玉树一些餐馆在逐渐恢复营业,“煮、炖食品没问题,凉拌卤制食品不能卖。我们不能罚款,重在说服教育。”
“截至目前,赛马场安置了3万多人,我们调查发现,没有一个拉肚子的”,22日,张平西欣慰地说。
勇
昔日怕见尸体
今日成为“全能”
国家救援队于5·12后通过国际认证,队员接受全能培训,在玉树中以一抵三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经过汶川地震后,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起码李扬是这样认为。
这是一支依托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为主体组建的队伍,成立于2001年,由时任副总理温家宝亲自授旗组建,直到近10年后———即2009年底,才通过国际认证,成为全球第11支通过联合国认证的重型救援队。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此前发展很缓慢。而催化剂是汶川地震。”李扬说。
2006年从军校毕业的李扬,加入了这支被称为国内最专业的地震救援队。但他认为,汶川地震前,队伍救援理念、装备和预案方面,都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
据李扬介绍,汶川之前,所有练兵都是在废墟模拟场进行,在模拟废墟下救假人。许多年轻队员没见过尸体。到了惨烈的汶川现场,看到损毁严重的尸体和活人一同被埋,许多队员当场呕吐,没法工作。
2008年,作为国家队作战参谋参加汶川救援的李扬说,平时训练支队长指挥时,忽视了小组长指挥能力,到了救援现场,队伍化成小组,散在全城各个角落,需要小组长独立指挥时,他们决策指挥能力欠缺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汶川地震后,该队加大了对小组长指挥能力的培训,并通过与武警总医院合作,加大了心理辅导和培训。“这次队员们对尸体敏感度明显降低,基本没有什么反应”。
4月14日中午12点,该队接到出发命令,晚8点,一个60人的救援队已抵达玉树机场。抵达后,救援队立即分为4组,在当地灾民的带领下,四处寻找掩埋者。
“这次4个小组长素质明显提高”,李扬作为支队长只起联络作用。各救援点由小组长自行调配人员,决策救援方案。
在李扬看来,以前救援队小组的人员配置也不合理,比如一个分队出动,搜索组就有9人进行犬搜索和仪器搜索,而负责营救的只有两三人,“搜索人员完成搜索后没事可做,浪费很多人力。”
汶川地震后,救援队在所有队员中,展开搜索、营救和后勤的全能培训。“搜索队员懂得破裁技术,后勤保障队员会使用生命探测仪。”
在玉树,这发挥了巨大作用。李扬说,现在所有人员都编入营救小组,加大轮换频率,大大提高营救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