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5时,南方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苏梅蕾写下日记,她写道:“经过30多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玉树结古镇,灾区到处满目疮痍,最糟糕的是天气,刚到时还阳光灿烂,没一会就乌云密布,风沙滚滚,帐篷差点搭不起来。”
本报讯 (记者任珊珊、王鹤、谭秋明 通讯员饶玲、许国堂) 广东青年志愿者赴玉树抗震救灾医疗服务队和广州青少年抗震救灾援建行动志愿者在昨天、前天两日相继抵达结古镇。虽然一路上历尽艰辛,头痛呕吐的高原反应越来越强烈,但志愿者们咬紧牙关,一到目的地即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一些队员还在救援间隙写下日记,记录这一段特殊的经历。
本报第三批赴玉树采访的记者跟随广州青少年抗震救灾援建行动志愿者一行,在昨天凌晨5时许从西宁向820公里之外的灾区出发,一路上要翻越13座大山,经过广袤的草原,沿途风沙暴雪催逼,颠簸34个小时,最高海拔达到5000米。
记者亲历:玉树生命线遭雨雪封锁
从昨天凌晨起,西宁至玉树沿线开始雨雪交加,多个路段大雪封路,导致通往玉树的生命线214国道禁行近3小时。作为连接玉树的最主要陆上通道,214国道因受恶劣天气的影响,有部分路段滑坡,部分路面出现毁损,本报记者在沿途不时可见施工人员在抢救、维护。
上午7时50分,雪势加大,记者所在的车队在倒淌河镇受阻。倒淌河镇有“青藏第一镇”之称,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即在此拜别故土,在具有典型藏式建筑风格的小镇中央,矗立着一尊文成公主回望故土的塑像。而昨天上午,这里成了受阻救援车队的临时集散地。
在文成公主广场上,记者偶遇几名从台湾到拉萨旅行的游客。得知广州志愿者是往玉树救灾,一名女游客连赞“了不起”。
在滞留两个多小时后,雪势变小,少数性能较佳的车辆被放行,而绝大多数救援货车仍在焦急地等待开赴灾区。此刻,所有人的心情是一样的:早一分钟抵达灾区,乡亲们就能早一分钟住进帐篷,穿上暖衣,吃上饱食。
天气路况:一路风沙暴雪催逼 沿途车祸不断
广东青年志愿者赴玉树抗震救灾医疗服务队员们对灾区的情况已有一定了解,也做足了吃苦的准备,但去往灾区的路途上,行车34小时,翻越13座大山,一路被风沙暴雪催逼着,风雪大得令行车“几乎没有视线”,“车每颠簸一下,头就痛一阵。”几个队员开始呕吐,有人禁不住在日记中抱怨:“这条路真是走得让人崩溃。”
4月19日凌晨4时,领队赵冰冰记录道:“车刚才停了一下,由于打滑停了好几次才把车停稳,雪太大前面有辆越野车拐弯翻沟里了,好在沟很浅,车里的人爬出来上了另外一辆越野车走了,翻车就放沟里等天气好再来拉了,我们的车继续以不足五码的速度前行,海拔4163米,距离玉树还有460公里,窗外的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大西北,一如传说中的那般,环境恶劣,风雪肆虐。”
吃饭住宿:水只能煮到80℃ 帐篷差点搭不起来
忍饥挨饿三十多个小时,一路颠簸不敢合眼,19日下午3时30分,队员们终于赶到玉树结古镇。灾区当地,海拔高,水只能煮到80℃,风沙大,差点连帐篷都搭不起来。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戴文华记录了自己的高原反应症状:“头痛,气不够,高原反应很可怕。”还提到“热水只有80℃,只能吃方便食品。”
虽然最好的食品只有方便面,但队员们保持着乐观的情绪,护士廖慧在日记中写下:“我们已经在玉树安定下来了。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一条心帮助灾区人民,大家都努力去面对。”
救治:第一个求诊家庭有个女孩会说汉语
到达灾区的第二天,医疗服务队立即开展救治工作,20日上午,医疗服务队开始救援工作。第一个前来求诊的家庭给领队曾颖如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她在日记里写道: “今天早上8时,就有一个藏族妇女带着1岁左右的男孩和10岁的女孩来到我们的帐篷前,经队员检查小男孩发高烧,给他吃了药打了针。他的姐姐上小学四年级,会讲汉语,帮她妈妈给我们做翻译,她名叫易西拉毛,我后来拿了些食品、水给他们,小拉毛很乖,主动帮我们搞起了卫生,她说她的父亲早已去世,弟弟是过继的。看到她开心健康的红脸蛋,我感到一阵的心酸和安慰,多可爱坚强、乐于助人的孩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