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污水及污染物排海量
监测与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污水排海总量(含部分入海排污河径流,下同)约373亿吨。排入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分别占总量的23.1%、36.6%、19.4%和20.9%。排入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港口航运区、旅游区和海洋保护区、其他海洋功能区的分别占47.7%、33.8%、4.7%、13.8%。
2008年排入不同功能区的污水量比例
2008年,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排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836万吨,其中,CODCr 410万吨,占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的49.0%;悬浮物400万吨,占47.8%;氨氮17万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5万吨,磷酸盐1.7万吨,油类0.9万吨,重金属0.2万吨,其他1.2万吨。
排海污染物中,有26.0%进入渤海,47.4%进入黄海,11.5%进入东海,15.1%进入南海。
排海污染物中,排入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占67.3%,港口航运区的占16.8%,旅游区和海洋保护区的占3.4%,其他功能区的占7.4%,排污区的占5.1%。
3.4 陆源污染物排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沿海地区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将大量污染物携带入海,给近岸海域,尤其是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长期连续大量排污使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污染严重,沉积物质量恶化,生物质量低劣,生物多样性降低,陆源污染物排海已严重制约了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功能的正常发挥。
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实施监测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中,高达7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67%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27%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第三类;近3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15%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为第三类和劣于第三类。
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近4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差和极差状态。177亿吨污水排入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携带了大量营养盐和有毒有害物质,使区内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剧,生物质量降低。
国家海洋局印发《渤海环境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价规划纲要(2008-2012)》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关于落实节能减排、强化渤海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指示,进一步加强渤海海洋环境保护工作,2008年,国家海洋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组织教育部及中国科学院系统等六家国内科研院校和有关业务机构,编制了《渤海环境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价规划纲要(2008-2012)》。
《渤海环境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价规划纲要(2008-2012)》的印发对于渤海环境保护和入海污染物减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渤海立体监测网,构建业务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型评价体系,提升对渤海环境现状的认知能力和对环境问题的诊断水平,解决渤海入海污染物总量、渤海海峡污染物输移通量以及渤海环境容量等关键问题,为实施“以海定陆”战略,制定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
2008年部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
|
排污口名称及所在地
|
海洋功能
区类型
|
要求水质类别
|
实际水
质类别
|
生态环境质量等级
|
辽宁
|
大连化学工业公司排污口
|
航道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金城造纸公司排污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百股桥排污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山东
|
虞河入海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弥河入海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江苏
|
中山河入海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王港排污区排污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小洋口外闸入海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浙江
|
温州工业园区排污口
|
航道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乐清磐石化工排污口
|
航道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象山墙头综合排污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宁海颜公河入海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福建
|
埭辽排污口
|
围海造地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福鼎白琳石板材加工区排污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第四类
|
差
|
福鼎星火工业园区排污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第四类
|
差
|
福建省太平洋电力有限公司排污口
|
航道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龙海市龙海桥市政排污口
|
航道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莆田涵江牙口排污口
|
航道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莆田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
|
航道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同安污水处理厂排污口
|
保留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翔安污水处理厂排污口
|
保留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长乐金峰陈塘港排污口
|
海洋自然保护区
|
第一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福清三山后郑排污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晋江、石狮11孔桥排污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龙海市东园工业区排污口
|
海洋自然保护区
|
第一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罗源松山排污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宁德蕉城市政排污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劣于第四类
|
极差
|
广东
|
惠州市大亚湾区淡澳河入海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第四类
|
差
|
建滔(番禺南沙)石化有限公司排污口
|
一般工业用水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东莞沙田丽海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排污口
|
一般工业用水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珠海威立雅水务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排污口
|
风景旅游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广西
|
金银鹰纸业有限公司排污口
|
养殖区
|
第二类
|
第三类
|
差
|
海南
|
龙昆沟排污口
|
风景旅游区
|
第三类
|
劣于第四类
|
差
|
3.5 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监测
2008年,国家海洋局连续第三年开展部分入海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我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中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其它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国际公约禁排物质及剧毒重金属等,并进一步加强对入海排污口污水综合生物效应的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实施监测的94个排污口污水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特征污染物普遍检出。其中,2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严重,污水中部分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几十倍;15%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受到严重污染,部分特征污染物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十几倍。2006~2008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入海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的超标排放状况及邻近海域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呈逐年加剧的趋势。
对94个排污口实施污水综合生物效应监测,并评价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的综合毒性风险等级。结果显示,78%的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其中,20%的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的综合毒性风险较高。污水综合生物效应最为显著的排污口类型为工业排污口,主要分布于环渤海沿岸和浙江、福建海域。其中,部分污水处理厂所排放污水中特征污染物含量较高,污水综合毒性风险高,与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对此类污染物处理能力不足有关。
排污口污水综合毒性风险评价方法
借鉴美国EPA标准方法,选择多营养级的代表性海洋受试生物,分别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等多种方法,监测排污口污水对受试生物的毒性效应,获取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毒性效应指标。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毒性效应指标赋予不同权重,综合评价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的潜在毒性风险,并按照综合毒性风险指数划分风险等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