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
大陆侨资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尚好但面临一些新困难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外商累计在华创办企业数量的七成、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六成,都来自侨港澳同胞。启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邓小平先生曾经说:海外关系是“好东西”,他把几千万海外侨胞称作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
对于金融危机形势下侨资企业的发展情况,11月,国务院侨办协同西藏以外的各省区市以及副省级城市侨办、侨商会,对房地产、加工制造、服务、零售、IT、进出口贸易、生物制药等行业的侨资企业,进行调研。
调研中发现,依赖出口的外向型加工企业,金融、房地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而内向型生产加工企业受影响则相对较小。在加工外贸型企业发展较快、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上海、深圳、宁波等地区,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天津等地区,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较为明显。在上海侨办和上海侨商会调查走访的100家侨资企业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占61%,其中影响较大的企业占15%,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出口制造企业。内蒙古、广西和陕西等地外向型侨资企业受影响较小,是因为当地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或与国际市场关联度不大。
除了内向型生产加工企业外,高新技术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和新兴行业,由于具备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企业仍保持良性发展。但这类侨资企业数量较少,且多集中于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高新科技开发区。
综合各地区侨资企业经营和发展现状,当前侨资企业面临主要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侨资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持续走高。
原本融资渠道就很单一的中小型企业,在民间融资市场中又受到高风险和国家实施的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政策的限制,企业流动资金缺口不断加大。
出口订单减少,外贸需求萎缩。
国外市场需求量的减少,使企业无法提价,甚至被迫压低价格,因而无法转嫁由于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增加、出口退税降低等因素所抬高的生产成本。一些外向型企业利润空间微薄,甚至面临亏损。
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带来的汇率失衡问题挤压侨资企业利润。
人民币升值压缩了出口产品的利润,对外贸出口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尤为严重。上海、青岛、大连等地一些出口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侨资企业,去年利润因汇率变动被吞噬了6%-10%。广西一些以美元结算的侨资企业,由于国外收货商宁愿接受定金损失,也不愿按合同接受货物,导致企业产品出口受挫,库存增加。
原材料价格大幅动荡,侨资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营风险增加。
2007年以来,青岛市出口加工类企业生产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在20%-65%之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平均上涨11.7%;沈阳、宁波等地部分侨资企业因顾虑利润不抵成本的增幅,出现有生意不敢接的现象,对于已接合同,企业也难以消化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而增加的成本压力。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重企业用工成本,对用工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完全。
出口退税减少,税费科目增加,加重了企业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