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东北振兴三年评估报告(全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0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五)利用外资水平低,国际贸易相对比较落后

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虽然发展迅速,但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偏低。2006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为12.2%,不及广东或山东一个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分别占全国的8.6%、1.1%和2.5%(见图12)。

图12:

2006年,东北三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大幅度增长,但相对于全国而言,增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进出口贸易总量较小,仅占全国的3.9%,不及广东省的1/3,比山东一个省还低,与三省经济总量占全国8.6%的地位不相称(见图13)。

图13:

(六)资源型城市比重大,持续发展缺少政策保障

东北资源型城市多达30余个,占全国的1/4强。目前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形成,资源枯竭城市面临极大困境。接续产业亟待发展、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有待建立;地方吸纳就业能力较弱,有的城市稳定就业率仅为60%左右;困难群体比重高,一些城市低保人员占非农业人口的10%以上。

东北三省森工、军工、煤炭行业等困难群体有近500万人,枯竭矿山和破产重组老企业的富余人员较多,国企改制重组、企业历史欠账、大集体职工生活困难等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亟待解决;再加上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等民生问题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很大。

此外,东北地区不稳定因素较多,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也比较多,部分地区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特别重大的安全生产事件近年都有发生。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作任重道远。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三年多来,国家现有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已经基本到位,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积极可喜的成绩,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东北三省目前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经济总量仍呈下降趋势、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深化国企改革战略重组困难重重、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面临考验、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缺少政策保障、就业民生和社会保障压力大、诸多风险依然存在等,尤其是东北三省思想观念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一些历史上积累的影响长远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全面实现振兴目标任重而道远。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综合组

二〇〇七年五月

来源: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
   上一页   2   3   4   5   6  7  



相关文章:
东北振兴硬政策将出台 中央投资倾斜
东北振兴开局良好 资源型城市转变刚破题
东北蓝皮书:产业结构调整是东北振兴的核心问题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三年 让“黑土地”再现生机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制约东北振兴
世界银行建议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推动东北振兴
东北振兴到底缺什么样的人才 代表献策人才利用
国务院:跨国公司可通过六方式参与中国东北振兴
“东北振兴”战略再掀热潮 外资涌向东北三省
施罗德授四大经验助东北振兴 称可避免重蹈覆辙
中科院东北振兴科技计划首批七个重大项目启动
香港贸发局总裁:东北振兴将给香港带来4大商机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