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中国女干部比例近40% 已有9位女性国家领导人 妇女就业比例45% -4月份CPI维持3%高位 央行或有后续紧缩政策 CPI向上趋势难改 -第60届世卫大会再度拒绝涉台提案 国际卫生条例适用于中国全境 -交行A股开盘14.20元涨79.75% 海外投资者一周内从股市撤出$5亿 -中石油获世界最大汽田钻探权 国企将成企业义务石油储备主力 -基金私募将开闸 单笔不低于5000万 银行参与股指期货将有章可循 -"十一五"我国将重点发展八大高技术产业 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 -中国6省份争夺第3个新特区名额 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增14.6% -免费师范生办法出台 国家鼓励终身从教 须回生源地执教十年以上 -中国将采取五项举措提高企业职工工资
东北振兴到底缺什么样的人才 代表献策人才利用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5 年 03 月 1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盘活存量” 就地取才--人大代表为东北“人才利用”出点子

“谈到东北人才的出路,我的观点是,要学会把眼皮子底下的人才用起来。”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德大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秀林说,近年德大公司在企业发展中注重“就地取才”,大批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走进了德大公司,成为企业的骨干人才。

德大公司有职工1万余人,60%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自停产半停产企业。王秀林认为,高薪从外地引进人才不如“就地取才”,它降低了人才成本,还把本地闲置的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

王秀林代表说,“盘活存量”,就地取才,需要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打造人才流动的“畅通工程”。

调查显示,过去受种种因素影响,东北人才在区域内无法实现合理流动。东北不少人才市场存在规模小、信息渠道不畅、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无法对现有人才进行合理配置,一些高层次人才没有进入市场。据吉林省人事厅统计,从1998年到2003年上半年,全省通过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实现流动的人才共50多万人,而上海仅2000年一年就有134万人次参加交流。

此外,地域差距导致人才分布地域失衡。辽宁发达地区人才多,落后地区人才少,沈阳、大连人才占全省总量50%,辽宁省西部落后地区5个城市人才总量不足全省20%。5个城市每年考上大学(含专科)的有2万多人,回到家乡创业者寥寥,生产一线出现了大量的人才短缺。在吉林省四平市、黑龙江省鸡西市等地有些国有企业,已有30多年未分进大学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代表也感到,实际上东北人才总量较多,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科技人才资源十分丰富。即使在一些下岗人员中,也存在着很大的能量,许多人在各自领域里都是具有多年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可以变包袱为财富,为振兴东北所用。关键要建立激励机制,让现有人才发挥出应有的能量,然后再考虑从外地引进高层次人才。

在没有更多外部“增量”的情况下,东北三省一些地方正通过各种方式,从盘活“存量”、就地取才的思路出发,实施人才流动“畅通工程”,改变人才闲置现状。

吉林省白山市计划成立人才过渡中心,把在本地闲散的人才和待岗大中专毕业生集聚起来。过渡中心实施雇员制,通过租用、招聘、抽调等方式,使这些人的才能发挥出来。一些地方还建立了人才流动机制,采取聘用、借用或兼职等方式,整合现有人才资源。

人大代表建议,调整人才“增量” 防止结构“错位”

“以前大学生都下井,现在中专生都很少下去,下井的大都是农民工,再好的设备、再安全的设施,也得靠专业人才去完成,否则安全生产是难以做到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德祥忧虑地说。

张德祥等代表认为,东北一些地方,人才结构存在极不合理的“错位现象”,从行业看,煤炭、机械等专业,大学生报考的越来越少。过去大学的采煤专业每年招生1万余人,现在不到500人。

在吉林省,人才结构与本省经济结构、振兴老工业基地目标匹配性较差。据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调查,吉林省人才中,企业家与工程师较少。在理科人才中,基础性学科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生产管理型人才多,经营、营销类人才少。吉林省制造业占工业比重为89%,但制造业人才只占全省工业人才的24%。

除行业布局不合理外,在吉林省各地区,现有人才也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吉林省长春市全市传统行业人才供大于求,而微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技术人才缺乏。松原市是农业大市,而2003年有关部门统计,全市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5%。全市有7家制药企业,却仅有3名职业药剂师。

来自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的付明玉代表说,鹤岗矿业集团每年大概需要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00人,但实际上从1998年以来,公司累计接受专科以上毕业生只有114人,而且专业结构不合理,采煤、机电等煤矿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一个也没有。

代表们认为,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匹配的问题,除大量紧缺人才外流等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和培训工作与经济发展出现脱钩。当地职工大学、财经学校、农校、中专等教育机构的专业布局,不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这些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一方面企业紧缺的人才没有地方培训。 (完)

警惕人才“隐性浪费”--人大代表眼中的东北人才现状

“我们的人才多数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中,有的在国有企业中,赶都赶不下去。人在机关里,创造力和活力都没有了,一些能力就萎缩了。”来自辽宁省教育界的张德祥代表说。

一些来自东北的全国人大代表认为,东北振兴需要大批人才,一些省份人才总量不少,而生产一线人才分布过少,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东北缺人才。其实人才不缺,在这种人才既多又少的怪现象后面,其实是一种人才的“隐性浪费”。

代表们调查的一些统计数字,显示出人才分布不平衡的状况。

一是人才总量多,缺口大。以吉林省为例,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统计表明,2002年全省人才占全国人才总量的2.14%,高于人口占全国人口2.11%的比重。可见吉林省人才总量不足的矛盾并不突出,在东部省份中仅落后于3个直辖市和广东,列中部地区首位。而有关部门分析,按照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到2005年和2010年,全省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别有20万和100多万人的缺口。

二是人才密度高,贡献小。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振兴老工业基地所需人才课题时发现,2000年,全省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与工业领域研发人员的比例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省工业技术人员人均工业增加值和技术人员人均GDP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和34%,这说明大部分人才没有产生价值。

三是人才分布上,上层多,一线少;机关与事业单位多,企业少。不少代表说,吉林省、辽宁省高素质人才远离生产一线。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68%在事业单位,其中正高职称人才98%在事业单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57%在机关和事业单位,43%在企业。一项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机关的工作岗位需求不到1%,但是大学生就业时首选政府机关的却占60%以上。

有关人士认为,这种“既多又少”的怪现象,暴露出东北存在人才闲置的“隐性浪费”问题。

来自鞍钢集团生产一线的王二江代表说,在东北三省一些地方的破产或停产、半停产企业中,一批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职工下岗,没有活干。有的企业转制或转产,一些工人空有一身技术无处施展。张德祥代表说,在高校毕业生中,受观念影响,新增人才多数愿到工作稳定的事业单位或机关中,报考公务员热仍高温不退。不少高校毕业生放不下架子,宁可待业闲置,不愿到一线干辛苦活。

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任务不饱满,也直接导致了人才闲置。吉林省人事厅两年前对18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抽样调查显示,70%的人认为,在单位工作任务不饱满,4%的人认为无事可做。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分析,资源配置低是人才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吉林省2000年科技活动经费占GDP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7%;科技人员人均拥有科技活动经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没有配套资源,人才很难创造价值。(完)

东北振兴,到底缺什么样的人才?

一些来自黑龙江省的代表记得这样一件事,前两年,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曾在媒体上发布广告,急聘80名数控机床操作工,但来者寥寥,有的应聘者连图纸都看不懂,最终没有一个合格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计划。目前,这家企业人才虽然不少,可仍缺少从事数控机床加工和容器焊接方面的高技能工人。

“一些企业找一个高级技工如此困难,这在东北并不少见。”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杜善义说,“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首先为东北敲响了警钟。”目前,黑龙江省共有技术工人268万人,高级技工不到20万人,高级技师不到600人。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30%的总体目标,黑龙江省高级技工尚有60万人缺口。

高技能人才短缺在东北三省普遍存在。吉林省高技能人才仅占技术工人的7%,据一年前吉林省政府有关部门对6所中学上千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准备上中等职业学校的仅占问卷人数的1.5%,毕业后打算从事生产岗位的占问卷人数的2.5%。被称为“技术工人摇篮”的技工学校,过去几十年中曾为吉林省企业培养了45万多名技术工人,可目前全省117所技工学校中,已有50%以上的学校停止招生。

来自鞍钢集团的王二江代表说,长期以来,大学生、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被视作人才,而在一线生产岗位的高级技工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被排除在人才队伍之外。实际上,改造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承接先进生产能力向本地转移,是东北三省未来几年重要的工作。东北三省现在的技术工人不少很难适应未来的技能要求,掌握先进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将是东北三省未来短缺的资源。

来自黑龙江的一些人大代表们认为,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规划纲要,除高技能人才外,未来5到10年内,振兴东北,还短缺企业家人才。黑龙江省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6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约7万人。由于缺乏规范的市场和统一的认证标准,目前东北三省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记者李亚彪 于力 徐宜军)

新华社 2005年3月14日 

来源: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