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渔民的异常冬天
海面冰封,退而养鱼,鱼塘也冰封
如郭英顺一样生活在渤海湾沿岸的人们,赖以生存的便是浅水养殖和捕鱼业。这两项“看天吃饭”的活计,今年却被严重的海冰困扰。
当调查队来到盘锦市二界沟镇海隆村的时候,郭英顺正在为37岁的女儿造船。
1月初,不甘休渔的老郭试图出海碰碰运气,“才出去没多少海里,就遇上了浮冰,眼看要撞上了,没来得及转向。”老船碰上坚冰,“本来打算再撑一年的,这回没法撑了。”
碎铁锅被一片片敲入船木中,郭英顺不时紧握一下拳头。为了防止木船被虫子蛀蚀,数百的铁片必须这样一片片锤入船木中。
海边的冷风吹得他泪眼婆娑,在他满脸海风镌刻过的纹路里,看得到海明威笔下圣地亚哥的影子。这是他出海的第17个年头。
“17年来,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厚的冰!”
郭英顺被海隆村的村民唤作“船长”,他已经是十多年的船长了。
这个冬天,郭英顺的最后一次有收成的出海是去年11月初,“海潮来得早,海洋局每天的消息一天比一天厉害,以前一天一个来回还能满载而归,后来出去三四天也没几条鱼,就提前休渔了,搁往年,得到年尾才休渔。”
手中敲打的这艘船耗费了郭英顺一家子140万元,“前几年的积蓄,几个孩子拼凑一点,向亲戚借一点,从银行贷一点”,郭英顺就这样请了几个木工,自己帮个手,算是把这个漫长的休渔期打发了。
有个数字,是郭英顺心里反复盘算的。
一年三次休渔,“前后加在一起,真正出海的日子也就是那么关键的几个月。”但是今年,郭英顺这位老人的海上经历与圣地亚哥几乎一样倒霉。“七八月刚刚开渔就时不时的风暴潮,入冬没多久,海又冰上了。”
唯一让他心存侥幸的是,前几日,村里出海没来得及回来的船在烟台被冰封了,“要不是我的船撞坏了,我也想着要去烟台,那里常年不冰,去捞点收成回来!”
出乎郭英顺和所有渔民意料的是,就连常年不冰的烟台今年也冰了起来。
由于收成不佳,老郭几个月前还想着跟村里承包几亩鱼塘转养殖。然而寒潮再一次让他的愿望落空。“村里的鱼塘被冻了个结实,从面到底,鱼虾都快成琥珀标本了!”目前,包括养殖的渔民在内,都感受到了水产养殖的“寒冬”将临。
“究竟多少损失,得等开春后,冰雪消融,那时候死了的鱼苗和虾苗会浮出水面。从今年的海冰情况看,并不乐观。”李宝辉对此也表示忧虑。
“谈冰色变”的港口
13艘破冰船杀出“血路”
一艘从福建驶来的集装箱船靠上营口港集装箱码头的时候已经是1月19日凌晨。“靠进来不容易,周围40海里的冰啊!”船员郭龙感叹了一下。
这艘船已经来回于福建和营口之间三年多了,“熟悉了每年这个时候的冰情,也有一些经验,但还是多花了一倍的时间才靠过来的。”
事实上,从1月初开始,为了帮助货运船只破冰靠岸,营口港投入了13艘具备破冰作业能力的作业船为来往货船开道。
“作业船分两组,免费到锚地迎接受海冰影响的货船进港,等这些船只装卸完货物,再将它们送出港口。”营口港党委工作部的工作人员介绍。
甚至为了减少海冰对小吨位船只的影响,港口还对进出船只进行编队行进,“大船在前,小船在后。”
“破冰船鲜红的船身与厚积的冰块在渤海中‘撕咬’后,在大片的海冰中劈出一条红色的‘血路’,那其实是破冰船船身上的油漆。”调查队李宝辉队长向记者描述。
遗憾的是,这样的情状,在营口港,记者不被获准看到。
营口港党委工作部的曹部长最近最担心的就是媒体进港拍海冰。
“本来要靠港的船,看到你们拍摄的码头里的冰,谁还会来啊!”这些优良港口不少为上市企业,常年来交通运输,尤其是煤炭、石油的海上运输极其繁忙。尽管有破冰船帮忙,在这个刚刚开始的寒潮里,渤海湾附近一些小港却因为海冰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连续多日来,营口港党委工作部曹部长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不让四面八方赶来的记者看到港口内的冰。“你们要一拍到冰,外来的船只一看到就不敢来了。”
营口港是北煤南运的重要港口,东北地区的粮食、石油等重要物资均从该港口进出。这个将2亿吨吞吐量作为2010年目标的全国第十大港口,由于身处辽东湾腹地而受海冰困扰。2007年的成功上市,更是让营口港“谈冰色变”。
曹部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被问及海冰灾情时,表情严肃,语气沉重:“的确很严重!”
然而,考虑到来自市场和股票的压力,曹部长依然反复要求记者:“营口港以前是‘不冻港’,如今依然是‘不冻港’,你的标题就该这么打:营口港依然是不冻港。”
这种海冰灾害中的尴尬处境让营口港对灾害“忍气吞声”。以至于面对纷至沓来的记者,曹部长的应对方式变得颇有“职业素养”:先安排看营口港宣传片,然后参观荣誉室,只谈应对,不谈灾情。
当然,曹部长的此番方式是有前车之鉴的,“听说很多小港在海冰灾害中已经处于半停工状态了。”营口港努力的方向显然是,引着来往船只踏冰而行,悄然过完这个冬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