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4日电 据国家民委网站消息,据统计,中国64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中,已有271个村提前实现“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占42.3%。
自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以来,投入各项扶持资金25.0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5.72亿元、占63%,地方配套及其他资金9.34亿元、占37%,安排各类扶持项目8065个。资金投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资金总量的83%;另一类是群众增收项目,占资金总量的17%。
自2008年起,国家民委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对各地《规划》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验收。据初步汇总,64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中,已有271个村达到考核验收标准,提前实现“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占42.3%。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8年,在640个村中,通公路的村576个、占90.0%,通电的村610个、占95.3%,有安全饮用水的村523个、占81.7%,分别比规划实施前提高12.7、9.4、39.2个百分点。通电话的自然村占88.1%,比规划实施前提高50.2个百分点;通邮的自然村占69.7%,也比规划实施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安居房项目的实施使13127户农牧民告别了简易住房。640个村新增或改造基本农田6.3万亩,新增或改良人工草场8.5万亩,新增经济林木32万亩,新增或改扩建道路里程7345公里。
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各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农业丰收,畜牧业发展。2008年,640个村经济作物总收入8.9亿元,集体经济收入4232万元,劳务输出9.5万人,劳务输出总收入30252.6万元,人均劳务收入3184.5元,比上年增加526元。640个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比规划实施前增加1064元,增长120%;农牧民人均有粮398.5公斤,比规划实施前增加90.5公斤,增长29%。
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8年,在640个村中,505个村有卫生室,占78.9%,比规划实施前提高34.4个百分点;488个村有文化活动室(或科技文化室),占76.3%,也比规划实施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能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自然村占84.9%,比规划实施前提高36.0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率为30.9%;640个村新增或改扩建教育用房6.7万平方米、卫生用房3万平方米、文化用房5.9万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普遍达到9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多数达到90%以上。
培养了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有关部门大力培养和培训人口较少民族基层干部,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在中央三部委组织的挂职锻炼中,有16名人口较少民族基层干部被安排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挂职锻炼;国家民委举办了5期人口较少民族干部培训班,共培训300多人;国家民委所属民族院校对人口较少民族考生采取计划倾斜、加分录取、预科招生等优惠政策。
国务院近20个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采取制定规划、纳入计划、安排专项资金、优惠贷款、出台特殊政策措施等方式,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