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七月二十日电 题:人民币在港六十年: 弱势货币 强势翻身
中新社记者 于晶波
在靠近深圳罗湖口岸的东门町购物广场,昔日风光无限的港币如今已不再是商户青睐的对象。这里精明的生意人,要么干脆表示不收港币,要么会开出一百比八十五(港币/人民币)的汇率吓退那些准备拿出港币付款的客人。而在一河之隔的香港,人民币却风头正劲。如果哪家商铺拒收人民币,那么用不了多久,这家店铺的生意便会一落千丈甚至关门大吉。
如果说六十年前,内地客对人民币在资本主义的香港直接使用不报任何奢望的话,那么六十年后,相信他们对人民币“硬通香江”已经没有半点怀疑。六十年间,人民币已由弱势货币变为强势货币,成为除法定货币港元之外,最受港人青睐的货种。
历史钩沉:港币“大一统”
在经济学者陶冬看来,解放后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人民币只是社会主义经济下的弱势货币,人民币自由兑换困难,虽在贸易方面有一定需要,但需求量较小,整体而言,“人民币在港并无地位”。
虽然在八十年代前,香港的银行就有开办人民币存款业务和面向内地的人民币汇款业务(在香港寄出港币,在内地领取外汇券)的历史。但由于人民币贬值和实质性负利率,香港银行业于一九八九年正式停办了人民币存款业务。那时的香港,是港币“一统天下”的年代。
及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经济起飞,人民币在港地位才得到一定改善。
一九九三年三月,内地金融当局规定,人民币可以合法出境,允许出境者每人每次携带六千元人民币。香港的宝生银行率先开设了收兑人民币的业务,每天公布一次牌价表和汇率。开办伊始,宝生的六家分行门口每天排起长龙,从而揭开了人民币迈向自由兑换的新页。
此时的人民币,在港虽具有流通性,但仍相对弱势。打开港人的钱夹,港币仍占据了最主要的空间。
弱势货币的强势翻身
如果说,上个世纪人民币还在香江备受冷落的话,那么自由行后,人民币已大获优待,并逐渐跃升成为香港的“次流通货币”。
二00三年至二00六年底,为招揽“内地豪客”,香港各商家“欢迎使用人民币”的招牌随处可见。在香港旺角、铜锣湾、中环等内地游客聚集区,人民币现钞以空前的速度流转于各个角落,不用购汇照样血拼成为香港街头最寻常的风景,而红色的人民币百元大钞则成为金店、化妆品店、电器店的老板们最乐于接受的货币之一。
而为了因应自由行后大批内地游客来港,香港繁华商业区亦在短时间内冒出了鳞次栉比的货币找换店。二00三年和二00四年,受益如潮内地客,香港找换店的日子可谓“风调雨顺”。
二00七年初,人民币开始贵过港币,随之而来的是,“欢迎使用人民币”的招牌从香港街头消失。“以前提醒游客可以使用人民币,以此招徕生意,现在就不用再强调了,个个都知道了。现在人民币贵过港币,商家为吸引内地顾客使用人民币消费,都直接给予折扣了。”一位SASA店员如是解释。
人民币“硬通香江”,亦已成为不少港人钱夹中的硬通货。不少香港家庭的人民币存款已不再是小数目,部分港企更在员工要求下,改发人民币工资。
港币会不会被“取而代之”
六十年间,特别是回归十二年来,香港与内地经济唇齿相依,经贸“蜜月”不断,已遍尝双赢红利。人民币的雄起,见证了崛起的中国实力,但亦引起了一些人士对“港币将被边缘化,甚至可能在未来消失”的担忧。
陶冬表示,内地贸易顺差和庞大外储,奠定了人民币币值信用,港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亦发生转变,从而使得人民币在港越来越受欢迎。不过,这位经济学者表示,人民币在港崛起,并不代表港币被边缘化,亦并不预言港币将被“取而代之”。
陶冬称,虽然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步调迅疾,但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香港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阵地,令人民币国际化有更大纵深感和尝试余地。
东亚银行首席经济师邓世安亦表示不担心港币会消失。他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香港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香港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场”,加强金融系统建设,提高人民币处理能力。
如今,人民币和港币花开并蒂,已成为香江独特的风景。从“寸步难行”到“全流通”,六十年人民币在港地位的变化擢升,正是中国国力增强与两地经济交融的最好注脚。在港人的“钱夹投票”中,“毛泽东”已成为除法定货币港币之外毫无争议的获胜者,而在香港的货币编年史中,人民币的故事还将被精彩演绎。(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