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进步
60年来,在经济领域,中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权威人士指出,在看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有力支持,就不能取得辉煌的经济成就”,受访专家这样认为。
对此,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所长房宁指出,从改变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入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重大改革,为整体改革铺平了道路。
首先,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领导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废除事实上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四化”使大批拥护改革开放、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为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提供了组织保障。
其次,废止政社合一体制,恢复乡镇设置。将政府的行政职能与农民及农村集体的经济活动分开,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制度前提和条件。
第三,实行简政放权,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在微观经济层面调动了企业积极性,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四,实行宪法改革,恢复社会主义法制,在法制框架内实行改革,设计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制度规范。
房宁认为,正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国政治领域进行了重大的、关系全局的政治体制改革,才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和加速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当年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后来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障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给予每一个中国人以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自由。政治制度保障人民权利,造成了社会价值、社会导向及社会竞争系统的改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原因。
“一个巨变”和“两个没变”
接近60周年国庆日之时,受访人士提醒,必将迎来一轮基于巨大成就的庆典,但我们也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
高层多次强调,“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
十七大报告曾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权威人士表示,准确把握“一个巨变”和“两个没变”,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尤其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形势仍然困难、社会稳定压力依然巨大的时候,更应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