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发来一条短信,对时下盛行的“预约挂号”和“购房入户”调侃了一番:眼一睁,一闭,“预约挂号”变身“号贩子集团”了;眼一睁,不闭,想不到“户口”当“赠品”了。
原来,所谓的“挂号预约”,在不少医院已经完全商业化了。这些医院引入公司化运作,推出价格不菲、级别不同的挂号服务卡,只要花钱办卡就能免受挂号奔波之累和等候之苦,一个电话就可挂到中意专家号,还可享受“加塞儿”、贵宾休息室等就诊待遇。至于“购房入户”, 则是各地为提振低迷的楼市而祭出的救市之举,几年前曾为诸多地方采用,后又被相继取消,如今重回公众视野,并被一些大城市视为拯救楼市的利器。
“预约挂号”也好,“购房入户”也罢,我们并不否认有便民、利民的考量。更何况,“预约挂号”最初出现,的确是为了缓解老百姓挂号难的问题,杜绝“号贩子”。遗憾的是,这项本基于便民利民的公益服务,却逐渐被不少医院当做稀缺资源出卖,使“一号难求”催生了基于有钱优先的“服务”。集团化的有偿预约挂号无法保证公平,也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不仅离“便民服务”的初衷渐行渐远,而且有把屡禁不绝的号贩子“合法化”、“集团化”之嫌。
比如,天津某儿童医院的挂号卡,按公司设计,销售的预约挂号卡分别为68元、158元和3600元三种,都不含正常挂号费,而且如果购买第一种卡不保证你就诊时不排队,购买后两种卡,方能保证你就诊不用排队,最多等一两个人看完即可。难怪会被视为“号贩子集团”。这种商业味浓厚的服务,到底“便民利民”了多少人,这种便利,不过是给少数人提供的机会。
“购房入户”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在各地房地产市场持续不振的背景下,成都、重庆、山东、天津、杭州等地纷纷出台或表示即将出台“购房换取城市户籍”的政策。购买房屋获得城市户籍,也算是对僵硬的、不合理的现行户籍制度的一次破冰之举。但让普通百姓抱怨的是,这只给了富人进入城市自由落户口的机会,不是机会均等。有人就这样问:假如“购房”能“入户”,为什么“租房”不能入户,为什么长期在一个城市工作,建设城市,贡献城市,并照章纳税,就不能“入户”……
很多人会联想到北京最近受审的一起“最大的倒卖进京户口案”。过期的人事局介绍信、虚假的高校派遣证、无效的某公司户籍申报材料,4名男子合谋,用这样的三份材料,骗过了警方的户籍管理人员,在3年中为91人成功办理了北京市户口。 有些人靠倒卖户口牟利,“购房入户”也是把户口当成了“商品”,假如只有“购房”才能“入户”,是不是形同公开叫卖户口?
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公开表示反对“购房入户”。他说:“购房入户说明有钱的人就可以入户,没钱的就进不来。”刘玉浦说,深圳的常住人口870万,流动人口达1200万,但户籍人口不多,只有212万。很多人来深圳创业几十年,还入不了深圳户口。“我认为凡是对深圳建设有用的人才,都可以考虑让他们入户,让他们有归宿感,把深圳当自己家”。
“预约挂号”的过度商业化倾向,和户口被商业化绑架的现象,以及之前一些地方出台过的“给知名企业家提供专门保护”,给企业家的车授予特权等措施,最大的问题在于将公共资源向富人倾斜和献媚。
医疗资源,户口问题,道路资源,都是公共资源。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首先要做到全体公民共同享有,不分地域、不论身份和职业,提供公平服务,绝不能在服务档次上有“穷”、“富”之分。不能因为谁有钱,我们就可以在公共资源服务上向谁倾斜,谁先享有,就可能会造成公共资源在服务分配上的不公。有钱优先,实质就是将公共资源“小众化”。与它暂时解决的困难相比,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后果可能更麻烦。
我们更愿意引用这种理性而冷静的观点来表达内心的祈愿:我们并非是要撤回富裕人群享有的机会,而是要求把这样的机会普遍化。(成 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