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3、就业结构性矛盾
当前扩大就业的难点,除了总量矛盾之外,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首先,就业的产业结构矛盾。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过早排斥就业,而第三产业是进入壁垒最多的行业,极大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扩大就业作用的充分发挥,形成了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由于内需不足,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特别是纺织、机械、煤炭、冶金、森林、军工等传统行业和资源型产业的衰退,造成就业大幅度减少。而新兴产业发育不足,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就业岗位,使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从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转变为排斥就业的主要领域。与此同时,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由于体制、政策和观念等方面的约束,使得其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和经济总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没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与世界上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低于十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差距更大(表6-13)。
表 6- 13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国际比较(2008年)
国家或地区 |
人均GNI(美元)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印度 |
1186.7 |
54 |
巴西 |
1401.3 |
65 |
美国 |
14572.9 |
77 |
日本 |
4869.1 |
69 |
法国 |
2695.6 |
78 |
中国 |
3888.1 |
40 |
全世界 |
4890 |
61 |
低收入国家 |
510.5 |
47 |
中收入国家 |
15123 |
53 |
高收入国家 |
42415 |
73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10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其次,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矛盾。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公有制经济所占国家经济总体的比重逐步减小,国有大中型企业大规模减员,而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一个新的阵地。但是非公有制经济、大量中小企业发展受多方面制度和政策方面约束,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所有制矛盾。
第三,就业的区域性矛盾。我国资源型产业、传统制造业及国有经济在地域上的集中,而跨行政区域的就业又受到许多局限,形成就业的区域性矛盾。我国传统制造业和国有经济布局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依托矿产资源的企业在地域上集中,形成传统工业、国有企业的密集区。由于资源枯竭、传统产业衰退,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的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失业,集中在地区上形成突出的区域性矛盾,使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大,引发一系社会问题。例如,辽宁、黑龙江、四川、重庆、湖北、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省份的就业压力大,而浙江、福建、江苏等省份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图 6- 19各地区城镇失业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第四,就业的素质矛盾。科技进步、技术更新、新兴产业兴起,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素质科技和文化较低、或技术单一的劳动者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失业或难以就业,与此同时,一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又不能满足甚至后继无人。据统计,在全国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而高级工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则明显不足 。大量失业和待业的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
摘自《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牛文元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