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总体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工业园区热电联产机组,以及大型坑口燃煤电站和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电站。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重点推进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减排,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稳步推进替代产业发展,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建设,积极有序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规划重点能源基地建设和跨区域能源输送通道,协调能源资源在区域间和省际间的流转平衡,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未来20年能源发展总的目标是:在全民实现小康社会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带来的环境成本,保护公众健康和维系良好的自然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体系
展望未来,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是:变革能源生产利用方式,构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结构体系”。该目标可以如下细化加以实现:
1、目标一:优化能源结构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我们必须加快能源发展,推动能源技术升级,带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抢占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制高点,保障能源安全。当前我国电力发展布局不够合理,环境污染和土地紧张矛盾日益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大,是我国的主要用电负荷中心,但该地区能源资源严重匮乏,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电力和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在优化能源结构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的有如下几点:
(1)优化能源开发布局
近3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相当于445.8亿吨标准煤,年均增幅5.5%;新世纪以来的10年间,年均增速更达9.1%,2010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达33.8亿吨标准煤,而每年全球消耗能源新增部分,我国占近四分之三,巨大的能源需求与我国有限的能源开采已形成尖锐矛盾。实际上,我国开发大西部,很长时间都面临着诸多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瓶颈,但是,这些地区幅员辽阔、人烟稀少、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是全球太阳能辐射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2)优化电源结构
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发展核电和风电,配套建设蓄能水电等调峰电源,大幅度降低煤电装机比重,是电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措施。合理的电源结构一是要适应电力生产—输送—使用瞬时平衡的“同时性”规律要求;二是优化利用一次能源,贯彻节能减排基本国策。
“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应抓住全球能源变革的历史机遇,以节能减排、优化结构、改善民生、保障安全为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体系,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重点加快核电建设,积极推进主要流域水电开发,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5%的目标奠定基础。同时,继续稳步建设大型能源基地,鼓励发展煤电路、煤化工一体化大型能源企业。继续淘汰小火电、小煤矿等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能源供应紧张已成为全球重大问题之一。我国能源资源匮乏,能源粗放式消费的局面难以持续,要求能源规划实现从过去偏重的保障供给,向科学开发能源、调控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方式转变;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源互补和能源系统整体融合协调发展转变。因此,“十二五”能源规划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加大研究深度,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在全国能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开展分地区的能源供需平衡分析,深入研究并明确各种能源流向以及能源运输通道体系建设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能源规划的内容。
(3)优化能源结构
我国的能源结构面针对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实现经济、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善这种状况,而这也相应地造成了煤炭供给不足的现状。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净进口煤炭1.03亿吨,对外依存度约3%。自从1993年我国由一个石油出口国变成一个石油进口国之后,原油紧缺问题就一直存在。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使得我国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这些事实都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要求,即要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主动权。
关于能源,中央提出了“两个目标”:到201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制订,重点围绕实现这两个“两个目标”展开,将显著改变我国煤炭比重多年来居高不下的局面。预计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比重有望超11%,煤炭比重将降至63%。
(4)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由于化石能源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已经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格局的煤炭运输通道;基本形成了全国油气骨干管网和重点区域网络;形成了“纵贯南北、横穿东西、连接海外能源”的全国电力联网运输体系。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同样面临资源分布不均、不稳定的问题,储能和电网稳定性问题突出。发展大容量、稳定、安全的能源储存和长距离输送体系,构建能源供应与需求之间的桥梁,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能源输送通道建设。要构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输煤输电格局。转变能源输送方式,关键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煤电综合协同优势。实现整体运输效能最优应坚持输煤与输电并举,对于高热值的优质煤,合理规划建设运输通道,通过铁路、公路等方式送出,优先满足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发展需求;对于热值相对较低的煤炭,应就地转化为电能等二次能源,通过电网进行大范围能源传输,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应进一步发挥电力网络在能源传输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一特四大”发展战略,连接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和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进行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送,促进能源资源更大范围实现优化配置,推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比如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应该利用现有成熟的直流特高压±800千伏和交流特高压1000千伏输电技术,把新疆的煤炭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条件已经具备,积极争取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大型的煤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