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结构状况(图表)

2011年11月03日17:2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GDP GDP质量指数 牛文元 就业结构 图表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2、就业压力

按照就业弹性等于根据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值的计算公式,在经济增长率确定的情况下,假定不同的就业弹性变化情形,预测“十二五”期间就业总量(表6-11)。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其GDP增长采用7%。方案一:就业弹性稳步提高。按照每年提高0.01,由“十一五”期间的平均0.08到2015年达到0.13的方案计算(2009年底就业人员77995万人)。方案二:就业弹性水平稳定。按照0.08的稳定水平计算。通过预测,可见每年就业岗位增加400-700万个,但是根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报告,以现时全国13亿人口计算,城市人口将由目前的6.1亿,增加至2015年的7.67亿,即未来每年平均将有超过1000万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的矛盾仍然存在。

表 6- 11我国就业总量状况预测(单位:万人)

 

方案一

方案二

年份

就业

弹性

经济

增长率

%

就业

总量

(万人)

就业

岗位

净增量

(万人)

就业弹性

经济

增长率(%

就业

总量

(万人)

就业

岗位

净增量(万人)

2010

0.08

7

78432

437

0.08

7

78432

437

2011

0.09

7

78926

494

0.08

7

78871

439

2012

0.10

7

79478

552

0.08

7

79313

442

2013

0.11

7

80090

612

0.08

7

79757

444

2014

0.12

7

80763

673

0.08

7

80203

446

2015

0.13

7

81498

735

0.08

7

80653

45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造成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增长过快,即有中国人口总量自然增长造成的劳动力总人口的增长,也存在明显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

首先,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达到1000万人。根据国家计委提供的资料,2001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00万人,2009年达到2400万人;按劳动参与率70%计算,2001年新增劳动力800万人,2009年近1680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国新生劳动力供给总量升至峰值,达到2670万人,平均每年约增长530万人。

其次,由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转轨释放出大量劳动力。

第三,我国劳动力参与率长期偏高,总体上也增加了劳动力的总供给。

表 6- 12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参与率的国家地区比较

国家和地区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劳动参与率(%

2000

2006

2000

2006

美国

14784

15702

76.9

75.6

英国

2972

3083

76.1

75.6

德国

4037

4102

71.6

73.9

法国

2620

2730

68

67.8

日本

6758

6620

72.5

72.7

韩国

2262

2454

63.9

66

俄罗斯

7140

7353

69.3

71.2

巴西

8360

9308

72

72.2

中国

73826

78055

83.8

81.7

低收入国家

46312

54505

73.5

73

中等收入国家

184811

202091

70.8

70.2

高收入国家

48567

51192

71.7

72.1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供应尚算充裕,但劳动力市场结构已由此前的“无限供应”年代过渡至目前的“有限过剩”时期。当前,对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到底还剩余多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田成平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农村目前有劳动力4.97亿,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8亿人,农村仅有1亿左右富余劳动力。我国劳动力供需市场上“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将发生实质性转变,长期以来的农村劳动力“总量无限、规模供给”即将结束,我国劳动力特别是普通劳动力供给将由“全面过剩”转向“结构性短缺”,并进一步发展为“全面短缺”。“刘易斯拐点”的来临只能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发展中“过度使用”劳动力的状况必须改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