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第一章 实现教育现代化 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的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
(二)工作方针。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天津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开放创新、促进公平、服务需求、争创一流。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强市必先强教的理念,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精力、更大的投入发展教育事业,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关键进程上,领先一步,率先发展,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基础在教育。要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水平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人才高地。
把开放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外国留学生比例,拓展国际教育市场,增强天津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区域教育协作,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增强天津教育的聚集力和辐射力。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步伐,以创新增强活力,以创新提高质量,以创新推动发展。
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的教育政策。依法保障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着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在保障“有学上”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上好学”的需要,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坚持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和一般校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把服务需求作为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要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从教育思想和实践上解决好为什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根本问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把争创一流作为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质量观,以国内外一流水平为标准,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促进发展,出名师,办名校,育英才;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努力创造天津特色、天津模式,使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建成人力资源强市,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学前三年教育实现高质量普及,毛入园率达到98%;义务教育实现高水平均衡化,现代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高中阶段教育的优质性和特色性更为明显,毛入学率达到98%;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毛入学率超过6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0%以上。
形成完备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起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社会教育体系,形成“处处能学习、时时在学习、人人爱学习”的良好环境,充分满足市民多方面、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80%以上。
实现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高水平均衡化的义务教育体系,残疾儿童得到更加系统的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子女等弱势群体资助政策更为完善,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充分发展。
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大胆探索符合教育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形成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制,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和措施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着力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公民意识和道德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德育有效衔接,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智育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体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魄强健。加强美育,保证艺术课教学,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意志坚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着力促进各类教育有机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培养创新素质。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技能,使学生既善于仰望星空,又善于脚踏实地;既善于创意想象,又善于实践操作;既善于创造性地工作,又善于创造性地生活。积极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掌握技能专长,丰富实践经验,养成批判性思维,成为学习、工作业绩出色的各类创新人才。积极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类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表 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指 标 2009 2015 202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3 96 98
义务教育巩固率(%) 98 99 >9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4 97 98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5 60 >65
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人) 4400 4700 50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23 35 >40
普通高校在校留学生比例(%) 3.3 5 >6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60% 70% 8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5 15 15.5
注:大学生数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数,留学生数包括接受学位教育和短期学习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