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成为今年两会热门词汇

2011年03月04日10:4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幸福感 个税改革 幸福指数 两会 十二五 崔永元 说事 全体人民 迟福林 中低收入人群

两会热词 幸福感

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之后,从上到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我们发展经济,到底是为了什么?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几天前,在与网友交流时,总理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阐述什么是“幸福感”。总理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今年的全国两会,“幸福感”迅速成为了最热词之一。本报两会特派记者组特地采访了几位委员,探讨“幸福感”怎样从一个词汇成为身边的“实在东西”。

经济学家、委员迟福林:

“十二五”的转型就是向“幸福感”转

昨天在人民大会堂内,本报记者“逮”住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委员。迟委员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连日来因建议中国要尽快建立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而备受关注。他告诉本报记者,“十二五”经济发展转型改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民幸福指数。

“国富优先我们做大经济总量,民富优先才能给老百姓幸福感提供最重要基础,这体现在提高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表达利益诉求等多个方面。”他也希望,政府要拿出更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能只是一个口号。“从个税改革、社会保障完善,包括心理幸福感,比如消除对物价上涨的预期,消除‘购房恐慌’等等各个方面,政府都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南师大副校长陈凌孚:

我说的“幸福中国”是“五有”中国

陈凌孚委员今年向大会的提案题目,就叫《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幸福社会”》。他总结的“幸福中国”是非常精炼的20个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005年至今我国人均GDP翻了一番多,但大家的幸福感却没有翻番。住房、看病、教育、养老、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依然是难点,2010年又增加了通胀预期问题,这说明GDP翻番的‘幸福效应’还不够。”陈凌孚说,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热情很高,但许多自以为是为百姓办的事并非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因此百姓常常并不领情。如热衷于建景观大道,其实百姓更关心出行通畅;热衷于建豪华楼堂馆所,但百姓更关心的却可能是多建养老院、多办幼儿园等。

“我们需要的是让全体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GDP。我们希望‘人均GDP10000美元’时代的‘幸福中国’是:人人都有适应自身发展的工作,家家收入都在增加,处处都有好环境,个个都有健康身体;老百姓不再为住房愁,不再为养老愁,不再为看不起病愁,也不再为孩子上好的中小学、幼儿园愁。”

陈凌孚对记者说,民生改善应以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虽然在这些方面各地已有很大改观,但距离百姓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他还建议在本轮国民收入分配改革中特别要注意“提升底部,缩小差距”。

“社会分配应向占人口大多数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倾斜。居民收入增加重点应放在中低收入人群身上,使他们的收入增幅超过平均数;新增社会公共服务、新建社会公共设施应首先考虑满足中低收入人群,有效缩小贫富人群在各方面的差距。”

相关阅读: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