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制造危机:仅1%出口产品受影响 我企业首次完胜涉外知产案 -上海社保案:祝均一、秦裕、孙路一等人获刑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 -钢铁出口退税或全取消 钢企压力加大 铁矿石价格4年累计涨165% -央行预测今年CPI上涨4.6% 201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3000多美元 -央行:第2套住房贷款首付不得低于40% -中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和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 增加值占GDP达8% -商务部:猪肉价格连续7周下跌 多部委要求稳定后四个月价格水平 -环保十一五规划通过 重点领域全面规划 内外资企业监管一视同仁 -今年企业债额度将接近2000亿元 航意险将告别20元全国统一定价  -北京奥运空气质量望全部达标 年补贴轨道交通超50亿 坚持低票价
北京上海等地人均食用油远超标准 增加心脏病风险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2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据了解,大多数心脏病与食用油选择不当和进食过量有关。中秋佳节刚过,又迎来“十一”黄金周。人们在欢度佳节时,免不了做上几道美味佳肴与亲朋好友共享。为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大家过一个健康的节日,《市场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教授告诉记者:“预防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应该从合理膳食开始,尤其应该从科学使用食用油开始。”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专家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取的油脂别超过25克。而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人均食用油都超过了80克,远远超过了标准。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教授于康说,食用油选择不当或进食过量都会增加心脏病发病风险。尽管很多老百姓知道平衡膳食的理论,但能坚持做到却很难,有多少人能做到每天食用油总量不超过25克呢?油不仅吃得过多,而且食用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洪昭光教授指出,国外研究也认为食用油摄入量每天在25克左右比较合理,而中国现在食用油量就多了,而且比例也不太合理,油中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偏少。另外,烹炸时油的温度过高,油温越高,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越快,有些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营养成分流失也就越多。

那么,每天油脂的摄取量不超过25克,也就是只有半两,在饮食追求多样的今天是不是有点不现实呢?

洪昭光教授解释道,烹调的方式很重要,比如凉拌菜就很容易避免用油过量,有的菜采用煮、蒸、煲的方式根本就不需要油,广东人煲汤是很少用油的,盐也用得少,所以不妨用凉拌、蒸、煮、煲来调理。还有,油不能反复用,反复使用高温油,很多成分都变了,会产生很多致癌物质,像我们吃的水煮鱼,如果那些油是再利用的,对身体的危害就更大。另外,科学合理用油还体现在尽可能选择或搭配食用高端食用油,如核桃油、山茶籽油、橄榄油等,它们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对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硬化很有好处,但摄入量也应控制在25克左右。高端食用油的价位比普通食用油要高,不过懂得健康理念的人应该明白,花点钱投入预防,总比将来得心肌梗死花钱治病要划算得多,还免去了受罪。因此,科学合理的饮食还需要正确的科学消费引导。

25克油的用量怎么把握?据于康副教授介绍,如果把25克食用油放到喝汤用的白瓷勺里,刚好是两勺半。此外,我们也可以选择带有刻度的量壶当油壶,这样可以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用油过量。

记者到超市了解,各品牌容量为5升的大桶油最畅销,可见人们摄入超量食用油的不在少数。为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北京市政府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向居民免费发放限量油壶。届时,北京每户家庭将陆续收到一个限量油壶,初步计划规格为530毫升,油量够一个3口之家吃一周,帮助市民控制食用油摄入量。

专业人士建议市民,把大油壶换成小油壶,或者使用有刻度的油壶,提醒自己注意食用油的摄入量。

来源: 人民网-市场报

相关文章:
中国每12秒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 发病年龄呈年轻化
专家:中国每十五秒就有一人被心脏病夺走生命
北京人吃盐超标1倍多 521万户市民领到限盐小勺
脑血管病成为北京居民死因之首 发病呈年轻化
北京四城区饮用水每月监测一次 水性疾病是重点
图片新闻:
卫星遥感监测:90城市违法用地约24万亩 向农村和中西部蔓延
中国深水采油攻克世界级难关 将在世界深水领域作业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