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民调显示中国富人形象不佳 学者收入差距并非像媒体炒作般严重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有望今年获政策放行 市场将呈爆发式增长 -中国国民旅游消费居1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首 内需开始"加速跑" -广东县域人均GDP超万元 天津6项优惠助中国最大保税港区建设 -7月全国CPI同比涨5.6% 城市涨5.3% 通胀形势已进入警戒区域 -广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跳级不得留级 08年考研英语难度增加 -国资委圈定中石化等30余家企业作主导央企 央企要加快整体上市 -银监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仍可办理 美次级债危机警示中国炒房者 -广东湛江遭两百年一遇暴雨袭击 -房产企业投入产出比近150倍 平均年薪53795元 物业管理为1:6
中国医保改革"路线图":关乎经济民生总神经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1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全民医保:建立一个医疗服务购买方、利用方和供给方之间的制约机制

主持人:实现全民医保是本轮改革的一大目标。要在2010年真正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我们现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以保障?

李长安: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群体看病就医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改革重点突出了“城镇居民”而不仅仅是“城镇职工”,这意味着医保改革的覆盖范围将大大拓宽,从而将非从业城镇居民和学生儿童、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正式纳入新方案的保障范围。

在医保改革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盲目攀比,二是“食洋不化”。不应盲目攀比,就是要从中国当前的实际财力出发,制订既能保障全民的基本医疗,又能符合现阶段的经济实力,防止出现“超福利化”倾向;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西方国家的卫生体制和监管体系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尽管这样,在发展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之下,为民众提供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各国政府所面临的挑战。

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人均收入不到2000美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险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面临的挑战非常大。因此,看待中国的问题,要非常小心,要谨慎对待国际经验。

徐月宾:我认为,我国的医保改革必须选择“渐进式”的路径,需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确定切实可行的改革目标。

事实上,国际上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走的都是整合的路线。一个多元化的医疗卫生保险体系,购买方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保险公司;提供方可以是公立的,也可以是非营利的。这都不是关键,关键问题是如何形成一个机制来达到这种三方的相互制约,而这个制约机制的一个核心就是费用的分担。其中包括供方和需方两个方面。

政府的作用:第一是要促进这个机制的形成;第二是推进购买方力量的形成,目标是用有限的资金取得最好的效果;第三是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改革的第一步是结构性的,那就是初步形成医疗保险、医疗卫生服务方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一个关联,重点在医疗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对需方的改革。第二步的改革是推动以需方改革为核心的制约机制建设。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文章:
中国今年启动城镇居民医保改革试点 主要是保大病
定额付费成北京医保改革方向 超出部分医院支付
定额付费成北京医保改革方向 超出部分医院支付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推动医改 需解决系列问题
北京拉开医改大幕 社区卫生向公益回归
温家宝:国家正组织研究医改方案 要遵循公益性原则
医改备选方案增加到8个 "补需方"渐成新动向
医改课题组:建立政府埋单的全民医保制度 应定位于常见多发病
医改课题组指新医保制度应定位于常见多发病
医改课题组负责人:建立政府埋单的全民医保制度
医改仍无时间表 第八套呼声最高相关第九套出台
无党派人士陈竺出任中国卫生部部长 将面临出台医改方案的挑战
图片新闻:
200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揭晓 京沪港榜上有名(附名单)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进入发射实施阶段 “嫦娥一号”下半年发射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理财技巧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