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为二零零六年九月六日,正在北京参加“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中国科学院生物与物理研究所,与青年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陈竺主持见面会。 中新社发 徐曦弋 摄
老友称陈竺对医卫系统见解独到,其妻评陈竺“这人比较认真”
昨日下午,获知陈竺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后,陈竺的夫人陈赛娟表示,卫生部部长牵涉到国家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方方面面,医院和百姓对他的期望很高,各方面压力很大。“他这个人比较认真,而我们两个人又长年不在一起。希望他在工作之余,要注意身体。”
从插队知青到多国院士
“其实,我是当年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中的普通一个,”自16岁从上海到江西插队落户,陈竺有整整五年时间一直待在农村。回顾那段经历,陈竺曾说,知青生活加深了他对农民的感情。同时,也使他切身体会到,“修地球光靠热情是修不好的,国家要富强,必须靠知识和文化。”因此,身处农村艰苦条件下的陈竺白天忙完农活,晚上就在油灯下自学。
陈竺出身医学家庭,其父陈家伦、母许曼音均为中国内分泌界知名人士。1975年,陈竺进入了上饶卫生学校,两年后留校任教。
在上饶卫生学校期间,陈竺成绩优异,担任学习委员,该校现任校长徐江龙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回忆,虽然他当年并未和陈竺在一起,但有时候会听身边人提起。
陈竺当上院士以后,曾多次回上饶卫生学校探望师友。
在徐江龙印象中,陈竺是一个很热情的人,对母校很关心,“2001年校庆的时候,陈竺没有时间来,便请夫人陈赛娟代为出席。”陈竺在1978年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佳绩,成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王振义当年只招了两个研究生,而另外一位,是后来成了陈竺的妻子,同样在白血病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女科学家陈赛娟。
1984年,陈竺获得了赴法留学机会。1989年,陈竺选择回国工作。他说“要让科研成果长在自己的国土上。”在短短六七年时间里,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863高科技项目以及欧共体项目等2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外享有一定声望的青年学者。拥有中国、美国、法国科学院三个院士头衔的陈竺在学术界的声望可见一斑。
老友印象:莫过于执着严谨
与陈竺相识近20年的老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对本报说,陈竺留给他的最大印象莫过于执着和严谨。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李宏为透露,今年陈竺带的博士生又将会有2到3个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书。
陈竺的一个学生说,尽管十分忙碌,前一阵子他还抽空来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
对于陈竺任卫生部长后的科研计划,李宏为表示还不确切,虽然繁重的行政职务将会挤占一些时间,但是他相信陈竺不会放弃科研工作。李宏为说,当初陈竺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之时,他也曾担心过陈竺会在时间上抽不开,可后来发现陈竺只要一回到上海就一头扎进实验室,没有停止过工作。对于陈竺任职的研究所,有人这样形容:“这些都是他的命根子。”在李宏为眼里,陈竺是一个非常有领导才能的人,注重团队合作,非常务实。对整个医疗卫生系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有眼光。“思路很清晰,思维能力很强,善于独立思考。”
“低调”专家联名上书国务院
此前媒体对陈竺的报道中,提及较多的就是“低调”,他难得的一次后来被视为“高调之举”的事,就是SARS结束后,陈竺深感中国科技体制和卫生体制的落后,而表现出了少有的愤怒。
对此,陈赛娟告诉记者,陈竺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中国能建立一个像美国那样的国立健康研究院,为此,他曾经与21位院士一起联名给国务院写了一份报告,倡导此事。
国际最大的科学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驻中国办事机构的前工作人员,还记得去年年中,爱思唯尔的全球总裁来到北京,到中科院陈竺的办公室拜访陈竺的情景。
这位女士回忆,当时她打算去给陈竺做翻译,但没想到,陈竺的英语非常流利,逻辑非常严密。陈竺给她留下的另外一个深刻的印象,完全是一派学者风范,与人谈话直入主题,说话的语气很儒雅,完全没有官腔。
据新华社披露,陈竺认为中国今后应对医学和健康领域的研究增加投入,少做一些“形象工程”。他说:“我们要明白,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战略投资”。(鲍颖 魏铭言)
陈竺将面临出台医改方案的挑战
所有的悬念最终尘埃落定。
自4月底万钢以致公党副主席身份接掌科技部长以来,关于“第二个万钢”的猜测就没停止过,期间,陈竺的名字也一再被媒体提及。作为国务院部委正职中的第二个非中共人士,陈竺亦为今年以来学界热议的“中国式民主”提供了最好的注释。
“如果说万钢是破冰,那么陈竺就是推进”,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金安平如此评述任命陈竺的意义。在这位政党研究专家看来,陈竺、万钢的出现,既是执政党信心增强的表现,也体现了中央对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在多党合作的框架早已搭建完成的情况下,将其做实已是必然趋势。”
为什么是陈竺? 新任部长的政坛路径
从履历来看,陈竺和万钢多有相似之处:知青的经历,海外留学背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地位。金安平提醒记者注意,他们两人都有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归来人员主要还是进入技术岗位,真正进入政权层面的并不多见”。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也表示,“国际化的视野是陈竺和万钢很大的优势”,高层已经意识到中国政府需要更多可以与国际社会对话的官员亮相政坛,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国际声誉的陈竺与万钢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陈竺为高层所熟知也非一日之事。从1996年8月开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在中南海共举办了22次科技知识讲座,陈竺正是主讲人之一。今年2月14日,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共议国是。座谈会上,无党派代表人士陈竺曾发言。
同样,卫生部对出身医学家庭的陈竺也并不陌生。
2002年10月25日,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考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时,陈竺陪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说,陈竺和黄洁夫都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
金安平称,对于卫生部这样的技术型部门,专业履历完美、拥有十多个世界级头衔的陈竺当然是合适人选,“并且他也符合中央关于在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中配备非党人士的精神”。
从万钢到陈竺 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
万钢上任之时,各界将其定义为1972年傅作义辞任水利部长后“35年来首位民主党派人士出任政府部长”。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届政府中,共有15位部长为非中共人士。
早在两年前,中央就已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即“五号文件”),其中表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政府领导职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县以上地方政府要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这也是万钢、陈竺得以委任的依据。金安平说,有了陈竺,万钢不再是一个孤证。
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时表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语境下,陈竺的任命无疑是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又一大亮点,而且陈竺将拥有更大的空间应是不争的事实。
陈竺会改变什么?医改期待下的机遇与挑战
去年8月,陈竺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及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如今看来别有深意:“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怎样参政议政,怎样建言献策、民主监督、合作共事。”非党人士部长与党组之间的合作模式,正是目前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宋福范称,从解放初期的经验来看,今后还是会采取部长列席党组会议的模式,“党组会议首先征求部长的意见,这样即使部长没有表决权,也可以影响党组的决策”。
和科技部的党政结构类似,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长后3天,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兼任党组书记,此前,科技部和卫生部的部长和党组书记均由一人担任,此党政结构或有利于非中共部长履职。
万钢上任之初,在回答本报关于“行政首长负责和党委决策如何协调”的问题时,曾表示“这是一个挑战”,他将会“在工作当中积极贯彻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方法,创造新的合作机制”。这也将是陈竺面临的一个挑战。
除此外,对于新任卫生部长陈竺而言,目前迟迟未出台的医改方案将会是其上任后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对于新部长的任命,北京一位三甲大医院的院长昨天表示,希望作为医学科学界专家的部长上任后,今后国家的卫生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专家的智慧,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至于陈竺上任会不会为目前各界关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来新风。这位院长强调说,医改不是卫生部一家的工作,也不是一个新的卫生部长上任就可以很快成功的突变过程。今后,中国的卫生事业,要靠大医院的均衡布局发展,同时也要加快社区和公共卫生的发展,希望陈部长能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想法,更加理解医务人员的苦衷和想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更进一步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李静睿 魏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