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公开信 疑点在利益
解说:几年前,批评政府过多干预股市;一年前,力挺股市的黄金十年;而今,又抛出股市的救市论,网友质疑,学者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股市?救市的新言论带出了怎样的新问题?《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回到我们的节目当中,今天的十位学者联名发出了公开信,呼吁“救市”,这公开信发表之后了,在社会各界都引发了不小的反响,正面的、负面的,各种各样的评论我们都看到了,问问二位评论员,你们听到的和看到的,对这封信的评论都有哪些?
张鸿:我听到一个最有意思的,就是Who old are you?
主持人:为什么用这样的一句英文来?
张鸿:为什么老是他。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这些名字已经在资本市场我们熟悉了很多年。比如01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他们在和,包括吴敬琏等等经济学家,因为吴敬琏他们说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规范,有些地方连赌场都不如,这些话可能和当时的股市下跌,当时的股市下跌也联系到一起,那就有一些经济学家他出来说,他说那不是这样的,中国股市是很好的,而且中国股市已经被这些人说的下跌到了什么呢?01年的时候说,是已经到了最危机的关头,比比现在说的还厉害,那个时候就要求政府来“救市”。
那今年初的时候,其实又有这样的争论,今年初的争论特别大,有两方的群体,包括媒体也都参与了,今年初他们论调是什么呢?下跌已经超出正常波动和理性之外,就是完全是非理性的下跌,可是在上涨的时候,我们没有看他们说,已经是非理性的上涨。所以总是他们在唱多,股市上叫唱多,他们说股市要涨,那为什么总是他们呢?
主持人:他们一定没有想到,你日后把他们昨天、今天、明天的话放在一块儿来看。
张鸿:他可能觉得很奇怪。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这个小片,其实记录各方对于10位学者联名发出的这封公开信的各种各样的评论。
解说:当十位学者今天在互联网上公布联名向国家有关部门上书,呼吁救股市的文章之后,各大网站纷纷开始转载,各界媒体对这篇文章也展开了评论。
《北京商报》今天发表了“中国式救市需要慢火细熬”的文章,认为大小非问题不解决,不仅难以吸引增量资金,反而逼迫场内资金不断出逃,应该引起市场各方的高度重视。现在迫切需要的是管理层能有更具针对性的、更为有效的救市措施。只有这样,市场信心才会真正被激发出来。
11月26下午《红周刊》记者对央行研究金融所研究员、经济学家邹平座进行了专访,邹平座在答记者问时说,从投资对扩大内需的有效性来说,四万亿还不如直接投到股市里,以增强人民的信心,发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的扩大。同时通过市场拉动投资需求,这样效果会立竿见影。
对于十位学者呼吁救市的文章,网民们展开了集中的讨论,但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者该不还呼吁救市的问题上,在某网站的讨论区里,发言的网民达到了2507条,部分网民认为,专家大谈救市,动机可疑,一些网友甚至说,教授们炒股被套牢了吧,而有些网友们则认为,学者们说得有道理,只要股市能起来就是好事。
在某财经论坛上,今天半天时间,就有评论跟跟贴922条,其中最热的十条跟帖中,反对教授们呼吁救市的有7条,支持的有3条。一位广西南宁的网友认为:股市有股市的规律,不能救!学者们的话要分辨清楚,而一位广东深圳的网友则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专家,只有救股市,才能救一切!
到底应不应该呼吁救市,正如同一些评论文章说的,学者们倡议了,相关部门就会出手救市吗?为什么学者呼吁救市的动机遭到网友们的强烈抵触,这是一个救市带来的新话题,或许更是一个比救市还更难以回答的新问题。
主持人:为什么我们网友似乎对这些十位学者他们立场和观点,表示他们的质疑?
张鸿:因为在资本市场上,的的确确这种和利益相关的这种忽悠,我们股民非股民都听得太多了。比如说在去年,我们看到很多媒体在采访一些经济学家的时候,都会告诉你,黄金十年来了,万点论,这这里面有,这十名经济学家里面就有当年提出万点论的,说6千点怕什么,1万点那早着呢,就是青舟已过万重山,到时候你再看的话,你一定会后悔,所以你该买一定要买,这种忽悠。还有呢,你看,我这儿历次存着招呢,我不相信股市会永远低迷,上半年不涨,下半年也会涨,今年不涨,明年也会涨。
何帆:早晚要涨。
张鸿:对。他永远说涨。
主持人:永远有涨的时候。
张鸿:当跌的时候,你就听不到他的声音了,直到今天我们跌的已经很厉害了的时候,他们又以说,我来保证证券市场这个安全,保证中国经济的安全,保证投资者的利益的身份来说这种话。去年我在听一个报告会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个也算经济学家,也算证券界这样一个人士说他就说,他说你如果现在不投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话,你就不能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现在呢?
主持人:害得你后悔不已。
张鸿:他们现在不提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当然可以来怀疑,来怀疑他们是不是和自己的利益真的有关系。
何帆:我觉得现在大家的话,其实并不相信经济学家了,而且这个已经变成了一个传统,除了张鸿说的,在证券市场上比较活跃的这些人,可能是给大家支招支错了。
张鸿:对。
何帆:有的人已经进去买了,买了之后,然后现在被套牢了,所以回过头来就来骂经济学家。但是我们在最近几年,还看到一个比较有趣的社会现象,从当年的“狼顾之争”,还有到香港有一个学者说,说中国对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所以我们看到实际上批评经济学家的声音是越来越多。我觉得这个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就是我们看到有这么多的批评的声音,我觉得对经济学界的成长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没有人批评你的话,就没有这个舆论的监督,你犯了错误,你也不会被揪出来。现在既然经济学家被放在了一个聚光灯的底下,那么这个批评的声音会伴随着经济学家的成长,我希望,正式由于有这么多的来自公众的声音,可能中国的经济学变得得罪人平民化,但是我只有一定担心,我不希望它变得娱乐化。
主持人:如果说我们的经济学家,有足够宽广的心胸的话,不妨来看一看我们网友现在依然在持续他们的一些怀疑。这位“晴天小猫”说,“这是专家吗,怎么看着像散户说的话呢?估计自己也被套了吧。”然后“范厨师”说,“十大专家集体出现,规模效应显示出来了,忽悠吧,把自己忽悠成明星,就达到目的了”。“吉普车”说,“这些教授不是无疑不是在5000以上唱多的,已被深度套牢,急需国家给他们反弹出货的机会,要么进大小非,要么破500,没得选择”。这些网友说的话,到底有没有依据啊?
张鸿:我们觉得这个的的确确在上涨的时候,有一些经济学家,以证券专家的身份来告诉大家,应该怎么样,政府应不应该干预市场,比如说在去年,股市暴涨的时候,就有经济学家说,说政府不应该人为地刺破股市泡沫,那个时候他告诉你说,政府不应该来干预这个证券市场,可能现在呢,他又来告诉你说,我们最好来拯救一下这个股市,因为股市暴跌了,因为它在泡沫不断放大的时候,那个风险并不比我们现在小。那我们现在当然也可以质疑经济学家,就是你到底代表着谁,因为你的身份,他们公开的这个十个人的身份全都是公立大学的教授,或者副教授,你到底是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查了一下这十个经济学家,的的确确有在上市公司,任独立董事的,的的确确有在证券公司任独立董事。如果我们说在上市公司任独立董事可能跟股市的涨跌没有更直接的关系,那么在证券公司的独立董事那可能就会涨跌就和你会有一定的关系,而且今年初在争议的时候,我说媒体也参与进来了,不救市的代表人物,财经杂志的主编志胡舒立说,他说救市派当中,有不少人是净赢市场多年的老手,鼓吹救市的目的,乃是企图在行情短期波动中,与一己之私利。当以这种身份出现的时候,你不告诉我是一个咨询公司的老板,你不告诉我说你是一个股民,那我当然可以质疑,就是你背后的利益,到底是什么?
主持人:张鸿在公开信的背后看到了这样两个字,利益。但是如果我们说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不可以和利益沾边,对他们是不是一个过分苛刻的要求?
何帆:说到利益的话,当然张鸿他说了很多,这个很多经济学家在炒股票,很多经济学家在做这个独立董事,但是我们很难从这里面能够发现一个因果的关系,由于他炒了股票,或者是由于他做了独立董事,他就会影响到他的决策。但这个里头了,确实是有嫌疑的,所以我也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遗憾的,有这个利益的嫌疑怎么办呢?
我想第一点了。我们要对经济学家要有一个客观的看法,我一直说,说经济学家是中等智力水平和中等道德水平的人,适合做经济学家,就不要把经济学家想得太高尚。那么第二个来说,如果有了利益,你担心他的利益会误导公众怎么办?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那你可以代表利益,但是呢,你要旗帜鲜明地说,我是代表什么的利益,你只要言之有理,我允许你代表你的利益,你只要言之有理,你真理不辩不明。那么还有一个呢,我觉得就是说我们要有智慧,如果说你真的是你根据你的利益,然后你在这里头了做了违反公众利益的事情,那我得有制度去惩罚你,而且不管你是多大的经济学家,我可能都要惩罚你。哈佛大学曾经就有一个例子,哈佛大学,有一个很有名的经济学家叫"歇来夫",那么他出了一个什么事呢?因为他是出生在莫斯科,所以当俄罗斯要搞转型改革的时候,就请了他,哈佛大学一个出生在莫斯科的经济学家过去帮人家去设计改革的方案,但是你想你设计改革方案的时候,就可能知道很多内幕的消息,结果就有人说,他利用这个内幕的消息自己去投资,让自己的亲友去投资,赚钱了。所以美国政府就控告他,最后我们看到"歇来夫"赔了200万美元。哈佛大学也受到牵连,陪了2650万美元,如果你真的干坏事,有制度来惩罚你。
张鸿:对。
主持人:我们看到今天十位学者联名发出的这封公开信引出不小的质疑,那么未来股市的发展将以什么样的事实,来评价今天十位学者今天他们的言论呢,马上继续我们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