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对房地产救市政策出台,中国政府可能对汽车产业救市。
日前,乘联会统计数字表明,前10个月全国乘用车累计销售530万辆,同比去年增长仅为9%。而10月份,乘用车销量只有51万辆,尽管同比小幅度增长,但难挽整体大幅度滑落。
11月10日,乘联会秘书长饶达表示,“今年乘用车的增长大局已经无法挽回,乐观预计今年能突破7%”。
这已经是饶达第三次预计今年汽车增长速度,前两次分别是16%、10%,这一系列预测变化意味中国车市环境的恶化。
随着美国和欧洲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救市行动展开,中国将出台救市政策。当日,饶达对本报记者透露,“发改委已经召开汽车救市研讨会,乘用车信息联专家正积极和政府机构研究救市政策,下月将有具体救市方案”。
加速沉沦的中国车市
全国乘用车市场连续两月的负增长后,终于在10月正增长4.6%,除了轿车以39万辆销量增长10%,SUV和MPV同比下滑6.8%和18%。弱市中的这一鲜亮数字夹带了些许人为色彩。
业内观察人士表示,10月一汽大众批发数达到40990辆,比第二名上海大众33293辆多出7000多辆,说明一汽大众压库存比较厉害,同时不能排除一些其他厂家压库存的可能。
近期有经销商向政府部门反映库存过高等问题,有的库存甚至达到200-300辆,造成经销商处境困难。
从国内汽车专家预测表情上可以看出中国车市加速沉沦。今年第一季度,业内专家纷纷把今年汽车增长速度预测为15%;到第二季度,部分专家已经改口认为全年增长能达到10%,现在乘联会再给出新的预计:7%。
中国汽车消费者信心几乎跌入谷底。一位已经购车的杨女士表示,她现在上班几乎不开车,油费、停车费和罚单都承担不起,现在养车费用太高。
杭州的金先生可能要推迟购车计划了:“现在车价优惠的少了,前一阵优惠21000元的日产车,现在优惠只有12000元,综合一下,用车成本上升太快,是否买车要再考虑一下。”
记者从上海通用汽车经销商处了解,信贷购车的消费者已经急剧减少,“今年前10月总起来比去年减少了三分之一”。
这位经销商表示,金融危机到来,大家都捂住自己的钱袋,投资市场上的失利严重影响了汽车消费。
上海作为长三角汽车消费的主要城市,上海汽车上牌量已经连续两月下滑了。根据上海市信息中心统计数据,10月上海汽车上牌量为9724辆,比上月下滑43%,同比跌33%。
上海信息中心负责人表示,8月份上海上牌量达到1.5万辆,9月份上牌量只有1.2万辆,10月份跌破1万辆,由此可以看出上海汽车消费加速萎缩。
据记者了解,10月份上海进口小轿车和国产小轿车上牌数量同比下滑接近三成,相比9月份上牌量下滑五成,进口车小轿车上牌量为753辆,只是8月份的“零头”。
中国大多数行业开始减薪和裁员,这一信息影响了消费者对大物件的消费信心,一些工薪族的msn签名打出“现金为王”的旗号,由此看来,城市主力消费群体对汽车消费信心大减。
政府量化救市方案
面对记者“中国车市需不需要救市?”的提问,饶达的回答是肯定的,“中国汽车市场也需要救市”。11月10日,饶达在会上向本报记者透露,乘联会专家目前正在研究救市政策,将与政府机构协调,看政府可以承担的能力,下月乘联会将公布相关意见。
据了解,救市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拉动汽车消费和重新树立消费者信心,“重要的还是要老百姓感觉用车便宜,得到实惠”。
业内人士表示,汽车产业的恢复最终还是市场信心的恢复,只有终端市场有起色,厂家和经销商才能减少库存压力,增加资金链转动,带来利润。
在天津举办的“2008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表示,“发改委最近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政策出台之后的效果量化出来,如果有说服力,就车市而言,出台救市政策是完全有可能的”。
据了解,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召集了国内十几家主要汽车企业分析车市形势。近期重点要做的工作就是仔细分析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并进行量化,如果这些政策能够起到实质性作用,那么政府出台救市措施也并非不可能。
陈建国表示,究竟是在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产品方面促进消费,还是直接在新能源车、电动车、消费税、车购税等方面出台政策直接进行干预,目前还没有定论。
不过,一方面是拉动汽车消费带动汽车产业发展,另外一方面是汽车消费带来了重大的城市交通和环保课题,中国汽车在深度调整的时候,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新能源被认为是汽车产业未来的救世主。
在近期举行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六届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迎来新机会,新能源汽车将是中国汽车赶超世界汽车强国的机会。但是除了比亚迪之外,中国主要自主品牌上马的项目是传统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制造,新能源投入较少。
这与国家鼓励政策不明确有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在第六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问题上,到2020年之前,中国会一直处在多重汽车动力源和多种燃料共存的时期。
陈清泰认为,就中国近期来看,认定某一种发展方向还为时过早,政府应鼓励多种动力的研究,并在未来发展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有媒体评论人士表示,中国政府不敢押宝哪种新能源汽车才是未来发展主力,中国对于新能源发展规划就像联合国,汽车厂家都单独玩自己的,这不利于集中力量进行专一研究。(华夏时报 程元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