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给我国西部多个省份造成了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2008年10月7日,四川全面部署和启动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
笔者认为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加快灾后重建工作意义深远。当前亚太总裁协会作为国际非营利性组织中的特殊群体,也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灾区重建工作的情感并提供帮助。协会通过2008年在成都主办国际合作大会来关注灾区人民的重建工作和未来发展,为灾区重建贡献力量。
四川地区的震后重建工作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房屋设施的灾后重建工作。对于基础设施而言,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其它交通设施;二是社会基础设施,包括文教、医疗保健等。由于这些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短期内靠国内机构进行投资和快速发展比较困难。同时,由于四川地区的重建工作大部分位于中部西部的山区,区域经济存在底子薄、经济基础差、建设资金不足、投资多元化不够等问题,这可能会阻碍灾后重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因此,笔者认为,四川灾后重建可以考虑引进国际技术贸易或国际投资、采取BOT和ABS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积极、稳健地推动灾后重建工作。而且,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刻的今天,国际社会也愿意参与四川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在资本全球化、技术全球化这一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前,在“世界大同”这一最高层次的人文关怀面前,国际著名财经人士和政界领袖都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四川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可以说,对于这些可用的全球资源,灾后重建工组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战略。
近年来,技术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实现了技术创新收益的溢出,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在此,如果灾后重建工作引入国际企业的广泛参与,如果规划设计标准、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化等方面的灾后重建工作能够利用好全球技术的帮助,那么四川的灾后重建工作可以达到高效、节能、环保等的积极要求,提高灾后重建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我相信,通过四川成都各界群众的共同努力,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利用外部合作资源,四川灾后重建工作必将开展的越来越顺利。(著名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