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于文化产业:以强势文化消解文化多样性
商品经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精神生产和文化传播也冲破民族区域的界限,日益具有世界意义。通过民族国家文化产业产品的国际文化贸易,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展开对话,滋生一个全球性文化愿景。这种理想的全球性文化愿景的现实化,将以现实的经济全球化中各区域各民族文化平等相处、开放交流、多样性并举共重为前提。
但是,西方资本主义核心国家占据着世界文化产业的优势地位,占据了文化输出的高地,大力推行利己主义的文化战略,企图建立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霸权。新自由主义思潮为西方核心国家实施霸权战略极力鼓吹助阵,宣扬全球文化一体化,推行“普适文化”,实质是在重弹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论”这种文化中心主义理念曾与亚当·斯密标榜的“重商的普遍共和国”原则相结合,后经跨国公司全球性经济运作的发展,最终把资本主义看作一种能够自行调节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的稳定的世界体系。这个世界体系由地位既定的核心与边缘国家构成,并由西方文化整合一统。因此,新自由主义思潮倡导的文化一体化和文化霸权的“普适文化”,实质在于仰仗文化强势,迫使他者就范于一种控制论模式操纵下的文化传播体系中,从而实现“西方社会的使命”,即“在世界各地激励政治制度和自由经济的发展类同于西方、类似于西方的形象”。
新自由主义思潮还宣扬包括国际文化贸易在内的“贸易自由化”。在各民族国家经济文化实力都不平等的背景下,排除文化例外的“贸易自由化”只能有利于强势国家文化贸易,推动他们的文化产业产品充斥全球。这些有特定意义属性的文化产品一旦被弱势国家的民众选用,它们的文化意义便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规范,重新定义那个民族本土文化价值,使接受者悄然放弃未必都是落后的或过时的民族文化价值,弱化甚至淡忘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而就范于“去区域化逻辑”、“向心逻辑”,致使文化多样性消解。因此,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文化产业贸易最终将使众多民族国家失去文化身份,也就是为当今强势文化确立独霸全球的地位。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于文化产业:以商业意识终结意识形态
新自由主义思潮通过媒体和主流学术界向世人灌输这样的观念:冷战结束了,意识形态也终结了,历史也终结于资本主义,只有经济、金钱、自由市场在主宰和塑造世界。事实恰恰相反,在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影响。或许应该使用一个新的概念来谈意识形态,如价值体系,文明体系等等,但它者都不能确指意义的生产、价值的生产中所传递的代表特定社会集团利益与价值取向的观念。 文化产业是意义生产行业,在将它的产品提供给人们消费时,通过其中文化价值的张扬,无形中也在传播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价值观。因此,文化产业及其发展必然存有各种意识形态及其斗争。
新自由主义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代表着国际资产阶级改良资本主义、建设全球资本主义的文化权力。比如其经济举措核心是私有化,亦即所谓“产权改革”,实为一种财产权力的再分配,目的和结果都是使它更加集中于垄断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宣扬“小政府”、“减少政府干预”和“市场自由”、“贸易自由”一类信条,摧毁第三世界最后的自卫权利和防线,而西方核心国家自己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惜裸露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权本质。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功能隐匿在现代文化产业中,通过文化产业的运行及其产品消费得以推向全球。美国学者罗伯特.麦克切斯尼指出,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商业传媒体系来促进全球市场的发展、刺激消费者的价值观,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而要建立商业传媒体系,要依靠新自由主义的文化产业政策。实施新自由主义文化政策的核心就是解除对商业传媒和信息市场的管理。这些商业性文化产业、传媒体系是商业公司把他们的产品推向世界的传输带。
新自由主义还宣扬,在一个典型的民主体制社会里,商业占主导的模式将是最行之有效的。而此种社会必须是政治体制相对薄弱、各阶层特别是穷人和工人阶级非政治化程度要高、社会氛围要非政治化,这都依靠商业性文化产业的商业意识来营造和渲染。新自由主义凭借对文化产业的商业意识化改造,终结他者的意识形态,实为一种大隐于市而又堂而皇之的意识形态。
反过来看,发展健康的文化产业必须把文化产业从新自由主义的彻底商业化意识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增强文化产业的经济职能,更要强化文化产业的先进意识形态职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抵制新自由主义推行的强权经济和强权文化,既要发展壮大民族经济实力,更要激扬振奋民族文化精神。
|